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fā)現

歷經15載嶺南探尋 六旬老人搶救文化遺產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5-07-22



初次見到“廣州羅雨林搶救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工作室”的字樣,真是很難將一個“私人作坊”與搶救文化遺產聯想起來。然而,就是這位63歲老人,退休后以自己的名義成立了搶救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工作室,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保護民間文化上。為了編著《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15年來他走訪了數百個古村落,收集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的實證。

  退休前是研究員

  羅雨林退休前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的正研究員,早年很多工作無形中與搶救民間工藝掛鉤,除了廣州、廣東、嶺南的民間文化,包括全國各地、形形色色的民間工藝,都曾在陳家祠這個平臺被亮相展示,如廣東民間工藝最集中的兩大片區(qū)佛山和潮州,推出的民間工藝有陶瓷、剪紙、泥塑、竹雕、刺繡、皮影等。

  3年前羅雨林帶著一份未完成的《清代至近代廣東居室文化研究》退休了,但他并沒有閑下來,初時他希望加入一些民間研究協(xié)會,靠團隊的力量支撐,共同著書立說完成一個文人對民間文化的拯救,但他很快發(fā)現,廣州并沒有團體對這種“末位”文化有興趣,更談不上花大力氣去系統(tǒng)地收集、整理、研究,他心中的“拯救之夢”找不到社會實體的支持。

  確定六大拯救項目

  羅雨林在2004年7月另起爐灶,以自己的名義成立了搶救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工作室,并根據自己多年收羅的材料、采寫的書稿、研究的心得,確定了六大拯救項目,《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清代以來廣東居室文化研究》、《嶺南遺珠錄》、《嶺南民間工藝美術史》、《嶺南歷代文物鑒藏家傳》和《廣州明珠》系列叢書。這個工作室,除了他,還有一小群文博系統(tǒng)志同道合的朋友。

  實地考察拍下數千張古建筑照片

  羅雨林告訴記者,六大拯救項目中,最難搞的是《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和《清代以來廣東居室文化研究》,因為涉及采集的范圍太廣、資料太多。事實上,他從1990年就開始收羅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的實證,15年時間里,他利用公務出差、長假休閑甚至專門請假到粵東、粵西、粵北、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廣西、福建等地考察古村落、古廟宇、古民居的裝飾藝術,拍攝的圖片達數千張。其中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有一年他來到江門市,發(fā)現一個建于清康熙45年的張氏宗祠,石雕、磚雕、壁畫等建筑裝飾十分精美、罕見,加上歷史久遠,賦予了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然而可惜的是,這座宗祠被一家工廠占用,長期的工業(yè)生產,將張氏宗祠變得面目全非,令他心痛不已。他除了向有關部門申訴外,還拍攝了大量的歷史圖片,作為研究之用。據稱,《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反映的嶺南建筑最早可推及到南越王墓墓道,從古至今有幾百個建筑實體的實證資料。

  羅雨林搶救的歷史文化遺產基本上在文物志、文化志等正史中沒有記載,如《嶺南遺珠錄》包括尚未被世人認識的古籍、碑刻、古印章等;而《清代以來廣東居室文化研究》,對很多不被重視的平民居室,如黃埔大沙鎮(zhèn)九沙村的旦棚、開平“加拿大村”的歐式古典建筑庭園、深圳龍江客家圍攏屋、封開民宅古屋群等進行系統(tǒng)整理。

  羅雨林老人表示

  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在很多人眼中,羅雨林的文化拯救是“癡人說夢”,因為沒有人會有勇氣以一己之力,賠上余生去完成上千萬字的文字工程,以及花費上百萬元將研究成果編輯出版。

  羅雨林也坦承最大的現實困境是缺乏資金,沒有錢就意味著很多的研究無法面世,也意味著民間文化仍然難見天日,資金成為實現他的文化理想的最大障礙。而一旦具備了經濟后盾,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有能力和實力去拯救民間文化。

  這位游弋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63歲老人表示,他余生的精力都會投入搶救民間文化行動中,能走多遠就走多遠,總之不會停止。



來自:廣州日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