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美術作品收藏的前景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4-11-12


收藏美術作品,如今已是很多私人和企業(yè)考慮的投資意向。確實,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收藏些美術作品,裝飾在居室、會議室,時時揣摩、觀賞,既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使資金保值、升值,從而又促進了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保護了文化遺產,真是幾全其美的善舉。

但大多收藏者缺乏對美學理論、美術史、藝術市場等知識的了解,購買美術作品時,對其價值的考量更多處于盲從和跟風狀態(tài),缺少自己的主見。一般收藏者在購買美術作品時的心理誤區(qū)基本如下:

  已名垂權威的美術史冊,被社會公認的大師的作品

遠的不說,現代的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劉海粟等等大家的作品,肯定具有收藏價值。只要是真跡,保值、增值沒有疑義??蓡栴}是:價錢已經很高,投資太大,尤其是寫意國畫,一旦買了贗品會造成巨大損失,這種風險是時時存在的。如果是私人收藏,對年久的中國畫的保養(yǎng)也頗有難度,安全問題不能不充分考慮。

當今在美術院校、團體、機構、部門職位高者的作品

一般認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就一定高。其實,職位只能證明其組織、管理或社交能力。往往這些領導者由于終日繁雜事物纏身,而無暇顧及對藝術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正如好的運動員不一定能當好教練,好作家不一定能當好的文化部長。所以,按頭銜大小來衡量藝術品的價值是幼稚的。有些官員作品的價值很可能隨著官銜的消失而消失。當然,有人出于虛榮心,為壯門面而購買這些作品,甚至故意買這些人的贗品則與真正的收藏無關。

被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頭銜一大堆的名人作品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酒好不怕巷子深”早已過時,真正的藝術英才,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只有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才能被大眾廣為認知,才能發(fā)揮藝術品應有的社會效益。但不得不承認:我們有的藝術批評家“拿了人家的手軟”就胡亂吹捧;有的媒體不顧政策、法規(guī)刊登隱性廣告;藝術品經紀人為旗下作者進行炒作等現象更是普遍存在。有的人簡歷和名片上國際、國內的會長、委員、顧問、客座教授等唬人的頭銜一大堆。如此多的障眼法,真讓一般收藏者無所適從。

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個性的作品

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齊白石說過:“似我者亡?!本褪沁@個意思。但有些創(chuàng)新是通過一些特殊技巧或故意制作一些符號區(qū)別他人,一旦被人識破也就毫無價值了。比如,曾流行一時的油水分離法、撒鹽法、揉紙法、拓印法以及什么“極少主義”等五花八門的主義,都如曇花一現,早已悄無聲息。所以,對于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充滿個性的作品,要鑒別它是刻意做作、靠小伎倆、靠“理論家”故弄玄虛的解說來嘩眾取寵,還是符合作者的經歷、氣質自然流露出來的。

逼真、繁縟、細膩的作品

當地位、名氣、小技倆都不足以成為尺度的時候,人們自然會選擇技術含量高、制作難度大的作品。但是,那些照著照片或名畫“死摳”的油畫,那些批量臨摹、拷貝、近似流水作業(yè)的中國工筆畫,還有倚仗著熟能生巧,內容蒼白、題材單一的所謂“葡萄王”、“牡丹王”之類的小寫意畫,充其量算是手工藝品,與真正的藝術無關。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應該是技術含量和思想內涵高度統一的。仔細研究一下西方古典寫實油畫和中國經典的工筆畫,其鑒賞、甄別能力定會有很大提高。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