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文明中走來的三千年殷墟大邑商備受關注。事實上,好消息不斷的殷墟考古近百年來發(fā)掘面積僅約5%,那么,它何以驚艷世界?
14日,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陽舉行“大邑商·夜安陽”博物館夜游開放新聞發(fā)布會,邀約海內外賓朋來此領略大邑商的文化魅力。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誠邀海內外人士赴安陽看“亞長”牛尊的視頻一度走紅網絡。
因“一片甲骨驚天下”聞名于世的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fā)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自1928年中國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鏟起第一鍬土開始,幾代殷墟考古人通過近百年的努力,也僅發(fā)掘了整體面積的約5%。
談及上述兩度邀約,接棒殷墟考古20余載的何毓靈認為,殷墟有足夠的底氣。
洹北商城的新發(fā)現再次確認洹北商城四面方正的邊界;殷墟宮殿區(qū)發(fā)現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的池苑;殷墟王陵區(qū)考古新發(fā)現兩個圍溝,呈現出最早的高等級墓葬的兆域;在殷墟外圍新發(fā)現的辛店鑄銅遺址超過50萬平方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鑄造場……這是約5%的殷墟考古“進度條”。
“考古不是挖寶,不是挖得越多越好?!焙呜轨`解釋,考古是一個遺憾的科學,也是一個破壞性的科學,如今多學科合作開展的精細化考古是以最小化發(fā)掘,最大化提取信息為基本原則,文物保護是第一位的,“不能以發(fā)掘面積論英雄”。
“約5%的殷墟,足以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記。”在何毓靈看來,文化交流與融合始終具有雙向性,正是這種永不停歇的“雙向奔赴”,讓殷墟文明不斷向外擴散與傳播、向內吸收與融合,“中華文明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
今年全國兩會前,由何毓靈等人參與策展的殷墟博物館新館對外開放,展出近4000件套文物,憨態(tài)可掬、呆萌可愛的“亞長”牛尊就在展廳“C位”。
據知,新館90%以上的展出文物,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在殷墟發(fā)掘而來。
“新館圓了幾代考古人的夢想——把殷墟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示給大家?!焙呜轨`介紹,新館里亦設置了精細化考古實驗室。近年來,考古人員對殷墟內的車馬坑、祭祀坑以及墓葬等進行了現場整體打包,未來將通過精細化考古實驗室,呈現精細化考古發(fā)掘過程,讓更多“亞長”牛尊這樣的珍貴文物驚艷世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近日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殷墟考古發(fā)掘明確了商代三級城邑體系,殷墟大邑商是第一級,面積達30平方公里,是當時東亞地區(qū)最大城市,在世界上也居于前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