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院校動態(tài)

高校博物館走向社會有哪些瓶頸要打通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23-05-18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你知道嗎?在上海眾多高校里,深藏著不少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有些鎮(zhèn)館之寶堪稱稀世珍品。這些象牙塔里的博物館,裹著一層神秘面紗,不為世人所知。想讓這些“身藏寶物”的博物館走進更多人視野,成為一個個城市文化新地標,路該怎么走?還有哪些瓶頸需要打通?

  文化盛宴公眾參與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xù)性與美好生活”。上海市內多所高校博物館紛紛出招,策劃多種系列活動,讓公眾一享“文化盛宴”,飽覽豐富館藏珍品。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近期推出的《歸鄉(xiāng)1955》劇本體驗向公眾開放預約。《歸鄉(xiāng)1955》劇本體驗,利用館藏珍貴文物史料,結合趣味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參與者化身“情報特派員”,穿越時空回到1955年,親歷錢學森為歸國不懈抗爭的五年坎坷歷程。參與者不僅能通過生動的劇情,了解錢學森1955年歸國前后的政治、歷史和文化藝術知識,還可以隨劇情發(fā)展,近距離接觸館藏文物和歷史文獻的仿真復制件,身臨其境地感受錢學森深厚的愛國情懷。這個劇本體驗推出后,收獲了一大批青年粉絲。

  今天錢館推出的活動還有“魯迅的讀書生活”“行走的音樂黨課-博物館越夜越動聽”專題展覽等。

  據(jù)介紹,錢館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做好高校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希望充分利用博物館最新學術成果與新征集的藏品資源,運用多樣化展教手段更好地服務周邊社區(qū)、學校、居民;呼吁各界關注博物館領域的重要議題,將高校研究成果以更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讓公眾通過博物館了解高校歷史文化底蘊。未來錢館將努力搭建與公眾交流的平臺,邀請更多交大頂尖學者專家展示最新科研成果。

  開發(fā)民智普及教育

  近代中國博物館的誕生,與大學博物館有著密切關系。近代中國教育家、中國師范教育第一人張謇,在創(chuàng)辦通州師范學校后,又創(chuàng)建了當時第一個中國人辦的博物館,也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隸屬于學校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學界也有人提出,京師同文館附屬博物館是中國最早的校園博物館)。由于近代中國博物館肩負著“開發(fā)民智,救亡圖存”的社會使命,因此當時少有的幾座學校博物館的功能都以普及教育為主。

  當下,如何傳承好“普及教育”的辦館初衷,成為高校博物館打響品牌、擴大影響力、推動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工作。

  作為全國唯一一座以海派文化命名的博物館,海派文化博物館(上海大學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包括:“海闊·天空:海派文化的當代遐想主題展”“海上明月 輕裾隨風——江南望族與海派旗袍特展”“海潮的回響:上海方言文化展示體驗館”等,從精神、物質、語言三個層面構建了關于海派文化的現(xiàn)象與特質。這里的許多展項在校外看不到,比如旗袍特展收藏的一批榮氏家族旗袍,時間跨度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21世紀初,通過這些旗袍,可以解讀海派文化重精工、善變化的精髓;再比如近年來舉辦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燈影中國:廣宇長宙中的生活與想象”等特展,都極具觀賞性和互動性,同時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針對高校博物館顯示度不足的弱點,上大博物館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引進來”“走出去”并舉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傳播推廣策略吸引觀眾。

  展項制成特色課程

  今天的博物館已經(jīng)不再是一般意義上收藏、保護、研究古董、文物的單位,而是一個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面向未來的公共文化教育場所。因此,很多高校博物館變展室為教室,將展項制作成特定課程,服務于中小學生、社會大眾。

  今天,上海財經(jīng)大學商學博物館與上海財經(jīng)大學附屬小學共建的附小微展館首展“中國貨幣知多少”開幕,小學生不出校園就能學習中國錢幣知識。今年3月,雙方達成合作意向,開展博物館財經(jīng)素養(yǎng)教育,其中“財經(jīng)文物小報進教室——每月認識一件文物”“愛上博物館”財經(jīng)素養(yǎng)博物館實踐課兩個項目獲得校方和家長好評,小朋友也對這兩項活動內容充滿了探索欲。這是商學博物館探索大中小一體化育人,踐行高校博物館特色教育職能走出的一大步。據(jù)介紹,商學博物館還聯(lián)合上音實驗學校、政立路小學、曹楊二中等學校發(fā)起多個教育提升項目,賦能館校合作大中小一體化育人特色實踐。

  近年來,錢館積極開發(fā)線上課程,先后推出“走近錢學森”“人類的飛行歷程”“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線課程、“中國載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互動線上展等不同類型且獨具特色的在線展教活動,保持博物館資源的云端開放,讓觀眾在無法走進場館的時段依然可以接觸到博物館的藏品、展覽資源;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博物館發(fā)揮中醫(yī)藥特色,推出“日練八段錦,健康樂生活”主題活動,以“線下+直播”的方式推廣八段錦“健康大餐”,公眾不僅能在博物館大廳跟隨專業(yè)教練親身體驗,也能相聚云端收獲“錦友”專屬獨家記憶,感受“每天‘錦’練十分鐘,經(jīng)絡氣血皆暢通”,都是同樣的探索。

  走向社會拓展功能

  據(jù)悉,目前全國備案博物館共有6565家,高校博物館超過300家,七成以上為小型館。雖然高校博物館所收藏的學術珍寶,在支持所在高校的教學、科研、學生素質培養(yǎng)、服務社會活動等方面發(fā)揮了相當作用,但在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面臨諸多挑戰(zhàn)。比如定位缺乏自身特色,從業(yè)人員專業(yè)能力有待提高,等等。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專業(yè)大學生研究團隊向本市18所高校開展的《上海市高校博物館使用情況及使用意愿調研》發(fā)現(xiàn),高校博物館因其藏品的豐富性和稀缺性,以及學科專業(yè)性,可稱為“校園里的寶藏”,但是大學生對高校博物館的認知度、參觀率低,高校博物館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事實上,高校博物館過于沉靜甚至封閉的現(xiàn)象由來已久,知曉度低、展覽內容陳舊、社會觀眾門難進等問題比較突出。上海大學老校長錢偉長先生曾提出“拆四垛‘墻’”的教育理念,其中第一垛就是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墻”。從這個角度來看,拆除大學博物館與校園之間的“墻”,拆除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墻”同樣很有必要。

  專業(yè)化、社會化并重發(fā)展,是改變高校博物館長期“養(yǎng)在深閨”現(xiàn)象的良方。上海大學博物館研究館員郭驥提出,需要全面認識、充分優(yōu)化高校博物館的功能。第一是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館應當充分體現(xiàn)教學和知識傳播的優(yōu)勢,發(fā)揮文化普及和人才培養(yǎng)的功能。第二是研究功能,高校博物館具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展示內容的潛在能力,是公眾接觸學術前沿的最佳媒介。第三是社會服務功能,除了傳統(tǒng)的“履行校內教育服務功能,面向在校廣大師生員工”以外,中小學生是服務的“首要對象”,普通群眾是“潛在對象”,海內外校友是“新型對象”,外國人士是“極具特色的對象”。大學博物館的社會化、大眾化發(fā)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能爭取更大的空間發(fā)揮自身的功能。

  面對大量新生的中小型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的觀眾群體不應只是周邊少數(shù)社區(qū),而應將輻射范圍擴大。相比大型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的展陳模式較為靈活,如能依托高校專業(yè)研究優(yōu)勢做到深入淺出,就更易于貼近市民生活、服務市民文化需求。未來的博物館不是單純的教育基地,還應具備文化消費和文化旅游的價值,真正成為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除了精彩的展品和陳列外,舒適的參觀環(huán)境、豐富的交流活動、完善的服務設施,都是持續(xù)吸引觀眾的必備條件。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