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再發(fā)現(xiàn)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21-06-07]
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fā)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è)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考察時的講話(2020年5月11日)
古老石窟的新發(fā)現(xiàn)
邁進石窟的那一刻,人們通常會經歷一次震撼,難有例外。
世紀之交,中國的大足石刻、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在3年內接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1987年率先成為文化遺產的莫高窟一起,這些記錄了中國石窟藝術發(fā)展以及人類文化交融的宏大工程,全都令人信服地具備了成為世界遺產最難被認定的第“i”項標準:“作為人類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的杰作”。
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紀,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第一次造像高峰時期產生的經典巨作,也是世界石窟藝術第二個繁榮期的杰出例證。
與成為世界遺產同步,深入、系統(tǒng)地保護與研究工作也隨即展開。約1600年前,云岡石窟前后經歷60余年的營建,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萬余尊——但是相關文字記載并不豐富。我國早期對云岡石窟的研究,多在建筑、雕塑、史學和宗教領域進行探討。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學者將考古學方法運用到石窟寺研究中,將云岡石窟的研究納入歷史考古學的“軌道”,全面系統(tǒng)探討石窟分期及相應的歷史背景,其研究思路、方法、依據(jù)的材料和基本結論都形成了自身特點。中國學者逐漸成為云岡學發(fā)展的核心力量。
與此同時,基于世界遺產視野尋求云岡石窟與世界的關聯(lián),也成為重要而明確的研究方向。研究者關注世界范圍內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展示、利用,通過促進不同國家與民族在當代的交往融合,進而判讀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意義、世界意義并與文化遺產價值闡釋一起,將這些細節(jié)傳遞給全社會。在真實、完整原則下,云岡研究者已經逐步接近再現(xiàn)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的云岡石窟的恢宏景象:“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边@些在微觀和宏觀領域不斷擴展的認知,事實上是在重新“發(fā)現(xiàn)”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北魏統(tǒng)一北中國之后,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所興造的一處大型石窟群。它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模式,是藝術的經典”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也是云岡石窟考古專家。他說:“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把它保護好、研究好、闡釋好、展示好,讓廣大觀眾感悟好經典的永恒魅力。實現(xiàn)從景點、景區(qū)到旅游目的地的轉變,讓云岡石窟成為一個新的文化高地?!?br/>
許多謎底逐步解開
近年來,在海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云岡研究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研究方法與領域逐步拓展。中國學者從遺跡現(xiàn)象出發(fā)研究當年石窟工程規(guī)劃;同時在微觀層面上關注以前忽略的洞窟開鑿相關工程遺跡,結合最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收獲,考察和復原石窟工程的實施過程;通過實驗考古等新方法,模擬古代鑿山取石、開窟造像的實踐,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
云岡造像多基于砂巖雕琢。這里的砂巖夾有泥巖、砂質泥巖;其特點是強度較低,易于雕刻的同時也極易風化。于是坍塌、風化與鹽漬就成為云岡石窟的主要“殺手”。20窟造像是來到云岡的游人們一定會合影留念的打卡地,但是,細心的觀賞者可能發(fā)現(xiàn),這一組造像“好像少了點什么”,西壁明顯空缺。依據(jù)近年來的研究綜合研判,專家們提出這是因為第20窟所在區(qū)域砂巖夾雜軟弱巖層,第20窟外壁和西壁立佛可能在建造完成不久后就塌毀了?;诳脊虐l(fā)掘整理出的130余塊西壁立佛殘石,2014至2015年,研究和修復工作者拼對描繪出:西立佛原形象為著通肩衣,左手上舉握衣裾,右手下垂,與主佛、東立佛共同組成三世佛造像組合。這是西立佛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態(tài)首次被世人所認識,對于研究第20窟洞窟形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云岡石窟第3窟開鑿于公元5世紀末期,規(guī)模宏大,居云岡之首。開窟造像既要經歷修整崖面、雕鑿粗胚、精雕細刻、窟龕彩繪等工序,又涉及施工組織、人員調配等管理問題。那古人是如何成功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1993年對第3窟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在小心翼翼揭露的900余平方米遺址面積內,發(fā)現(xiàn)了北魏開始歷代遺留下的未完工的巖基地面、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筑的臺基、金代修建的殿堂建筑遺跡的夯土柱基等遺跡,出土了大量陶片、瓷片、石雕、錢幣、建筑構件等遺物。這為考察云岡石窟在開鑿時期所采用的技術方法、取石途徑、石料利用以及后世沿用期間的寺院景觀變遷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深化了學界對云岡石窟“鑿山開石、因巖結構”營造工程的認識。
2010至201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云岡窟頂開展了大規(guī)模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兩處北魏至遼金時期的寺院遺址,不僅是我國目前出土的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石窟寺遺址,而且遺址中的地穴式鑄造井臺、熔鐵爐布局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fā)現(xiàn),為了解北魏云岡寺院的結構、布局和規(guī)模提供了新材料,并進一步確認了以云岡山頂寺院與山下石窟組合構成宗教信仰空間的新模式,此次發(fā)掘成果也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描述與世界的關聯(lián)
今年是云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周年。6月1日,云岡研究院在云岡石窟博物館推出“中國與世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岡石窟一周年系列特展”。研究工作者展示了自己全新的視野——選取了與云岡石窟關聯(lián)的其他多國研究、保護和利用成果,與云岡石窟進行比對,展現(xiàn)云岡石窟作為世界范圍內文化傳播的典型例證的位置與關聯(lián)。
“云岡石窟正在一個更廣泛的維度上來理解自我,展望未來。”杭侃介紹說:“2001年,當云岡石窟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時,它被評價為‘中國佛教藝術發(fā)展史的第一個巔峰’,其在受到南亞和中亞佛教石窟藝術影響的同時,又帶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當?shù)鼐?。這樣的表述也在提醒我們,看待云岡的方式應當是世界維度的?!?br/>
斯瓦特河谷,位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平原以北的山谷中,即連接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的山麓地帶。斯瓦特地區(qū)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一躍成為貿易往來的樞紐和佛教思想與文化交流的中心。從文獻記載來看,歷史上的中國求法者曾路經此地,包括公元5世紀的法顯、6世紀的宋云、7世紀的玄奘以及8世紀的慧超等。此次云岡研究院以“發(fā)現(xiàn)斯瓦特”為主題的展覽,展示和比對了意大利科學工作者在該地區(qū)已經連續(xù)開展了65年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工作。
大同,古稱“平城”,是萬里茶道山西部分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南來的商隊在此休整之后,分兩路繼續(xù)出發(fā),一路向東走張家口;另一路則經云岡、右玉向西走殺虎口至歸化(今呼和浩特),此即古豐州道,是北魏時期絲綢之路最東端的一段,也是17至20世紀初萬里茶道的一部分。
柬埔寨“吳哥古跡”同樣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研究者們認為,吳哥與云岡都因海陸“絲綢之路”的興起而繁盛,因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而造就,又都因朝代更迭而一度被湮沒在歷史煙云中。在“重現(xiàn)高棉的微笑”主題展覽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援外考古隊員展示了自1998年開始便在該地區(qū)陸續(xù)開展的保護修復工作。吳哥古跡保護行動也代表了我國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增進國際交流的成果。
吳哥古跡中的王宮遺址位于吳哥城中心區(qū)域,占地面積約14公頃,包括空中宮殿廟山建筑、圍墻、多處平臺及磚石結構的建筑遺址、砂巖石及角礫巖石的水池、院落的五座塔門以及大量埋藏于地下的各類文物等。
2018年,中柬政府確認了王宮遺址修復項目立項,王宮遺址修復項目于2019年開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