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窟寺調查記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21-05-14]
石窟寺,我國極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遺存,它集造像、壁畫、建筑于一體,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對于反映中華文化特征、中外文明交流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
山西是我國石窟寺、摩崖石刻保存較多的省份,開鑿時間長,類型豐富,是山西地上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我省文物資源的特色與優(yōu)勢,分布于全省11市。
2019年8月和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實地考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并對文物工作、石窟寺保護作出了重要指示,體現(xiàn)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文物保護尤其是石窟寺保護的重視。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石窟寺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研究加強石窟寺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會議紀要》精神,2020年10月,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全國石窟寺保護狀況調查。
2020年11月13日,山西省文物局召開“山西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動員會暨培訓班”,標志著我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正式啟動,開始對全省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不可移動文物展開調查研究。云岡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4家單位分組包市進行調查。
目前,山西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在全國率先圓滿結束,2021年4月29日,專項調查工作驗收會在太原召開。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1年4月20日,山西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專項調查共調查570處文物點,完成專項調查報告481份,繪制圖紙2112張,上傳照片4590張。登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481處,其中石窟寺278處,摩崖造像203處。補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8處。新發(fā)現(xiàn)石窟寺(含摩崖造像)54處,其中,石窟寺24處,摩崖造像30處。
專項調查信息顯示,石窟寺年代最早的是大同云岡石窟。石窟寺分布最多的地區(qū)是晉中市,之后是忻州、長治、陽泉、臨汾、晉城等地。
山西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共有481處,除去54處新發(fā)現(xià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石窟寺17處,摩崖造像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石窟寺9處,摩崖造像3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8處(石窟寺96處,摩崖造像52處),登記文物點244處(石窟寺132處,摩崖造像112處)。
山西省所調查的481處石窟及摩崖造像中,窟龕數(shù)量總計6574個,造像數(shù)量總計85639尊。
山西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存在壁畫的27處,存在彩塑的20處,存在彩繪的69處。
山西省481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中,有37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作為旅游資源加以開放利用,其余452處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均未正式開放。其中,云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已成為享譽世界的旅游勝地;太原的天龍山石窟及龍山石窟也已建成著名的旅游景區(qū),在省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大同的焦山石窟寺、呂梁的千佛洞、陽泉的開河寺石窟、晉中的石馬寺、晉城的羊頭山石窟等也已成為在省內及當?shù)鼐哂幸欢ㄓ绊懥Φ穆糜尉皡^(qū)。此外,諸如呂梁的棗圪垯石窟作為國保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義居寺的附屬文物,太原的巖香寺石窟作為省保單位巖香寺的附屬文物,都基本具備了相關的旅游服務設施,也相應地基本具備了開發(fā)利用的條件。此外,山西其他地區(qū)多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當下依然作為民間信仰活動的重要場所而加以“利用”,因此需加強對民間利用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方式的合理引導,以保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文物安全。
經(jīng)過分析,山西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損害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占比79.63%),次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占比20.37%)。自然因素中又以露天保存(占比21.86%)、工程地質條件(占比21.31%)和氣候氣象(占比19.93%)等原因為主,露天保存的石窟往往較有窟檐的石窟病害更多,工程地質條件為產生病害的內因,氣象和氣候條件為主要外因,另外環(huán)境污染和生物病害也是造成病害的重要因素,如大型植物的根劈作用對石窟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山西省石窟中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石窟不多(僅3處),但造成的危害往往是毀滅性的,如忻州原平市的羅漢洞就因為泥石流滑坡等原因造成石窟被掩埋消失。
加強石窟寺的保護、研究與利用,山西省文物局提出下列思路:制定山西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中、長期規(guī)劃;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制度;開展文物認定及文保單位申報;健全石窟寺安全防衛(wèi)機構;建設石窟寺安防、消防及防雷系統(tǒng);實施重要石窟寺文物保護工程;加強民間力量修繕石窟寺的監(jiān)督指導;開展文物數(shù)字化保護工作;深化石窟寺考古研究;提高石窟寺展示利用水平。
這是一組組具有歷史價值的數(shù)字,每一個數(shù)字背后,都有山西文物工作者的艱辛付出。
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程書林,是山西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他見證了山西省石窟寺專項調查的艱辛歷程:2020年至2021年冬春之際,來自山西省的4個單位11個小組60余名調查隊員,不畏嚴寒、不懼疫情,翻山越嶺、爬冰臥雪,克服了重重困難,經(jīng)過近6個月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遞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程書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根據(jù)國家文物局《關于開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的通知》,山西省文物局組織開展山西省石窟寺專項調查。本次調查是把石窟寺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利用好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護狀況,系統(tǒng)分析石窟寺保護形勢,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中長期規(guī)劃的重要基礎;是構建科學、完善的石窟寺保護體系,鍛煉培養(yǎng)石窟寺保護專業(yè)隊伍,提升我省石窟寺保護管理整體水平的重要條件?!?br/>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資源處處長、山西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王振華介紹說:“石窟寺是山西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石窟寺分布廣泛,長期處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石窟,需要盡早地建立立體檔案,完整地保留信息,為后續(xù)的保護和修復留下重要的資料,所以這次石窟寺專項調查意義重大,既摸清了我省石窟寺的家底,又為下一步制定石窟寺‘十四五’保護利用規(guī)劃,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br/>
481處石窟寺是怎樣“出爐”的?
白云生處,山林寂寥。冬季和初春的黃土高原,山野枯木,冰雪覆蓋,寂靜無聲,有誰會來探訪,又有誰會來打破沉寂?
2020年的冬季,2021年的初春,山西省的許多村莊和大山深處,出現(xiàn)了這么一支隊伍,隊員們身穿防寒服,腳踩登山靴,身背戶外包,帶著單反相機、無人機、掃描儀,奇特的是,這支隊伍還帶著手鏟、鐵鍬、掃帚,肩扛著梯子。
你能猜出他們是來做什么的嗎?
他們既不是驢友,也不是攝友,正確的答案是:石窟寺調查隊!
這樣一支看上去裝備奇特的隊伍,在寒冷的冬季,在冰雪未消的初春,踏雪涉冰,穿越荊棘,是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使命:山西石窟寺專項調查的野外調查工作。
這樣的隊伍,共有4支,分為11個小組,60余人。這4支調查隊分別是:云岡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
在出發(fā)前,每個調查隊都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從專業(yè)培訓到研究資料,從地理環(huán)境到天氣狀況,從身體狀態(tài)到心理承受,每個人都明白這是一次頗有挑戰(zhàn)的任務。盡管如此,寒冬和初春中的野外調查,困難仍是超出了預想,充滿了未知。
懸崖+冰雪+大風,道路險且阻
在山西的野外做調查,爬山是不可避免的。2020年的冬季和2021年的初春,氣溫偏低,調查隊的隊員們除了要面對懸崖峭壁,還有冰雪、大風和寒冷。
巍巍太行,以奇險著稱。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的武夏老師,對武鄉(xiāng)的爛柯山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爛柯山是當?shù)貜墓胖两竦牟墒瘓?,山體上都是碎石塊,雪后非?;?,踩不穩(wěn),一踩石塊就會滑落,而山中的摩崖造像又非常難找,師生們爬了4個小時后才找到石窟。而石窟附近也沒有平地可以落腳,大家只能一手抓著保護石窟的欄桿,一手來完成拍照和測繪,非常驚險。
與太行山遙遙相望的是呂梁山,穿行在呂梁山里的是云岡研究院呂梁調查小組。云岡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主任閆宏彬,總結呂梁小組的調查經(jīng)歷是:爬山、爬山、再爬山。第一天,呂梁山就給了調查組一個下馬威。調查的第一站為呂梁棗莊則石窟,位于黃河東岸崖壁之上,道路艱險,在當?shù)毓ぷ魅藛T的帶領下,呂梁調查組十分吃力地“攀援”至石窟近前,完成了“心驚膽顫”的調查工作。
原以為這已經(jīng)是調查工作的“極限”操作,但之后前往的交口石室寺石窟、中陽仙境洞石窟與劉公洞,進一步刷新了隊員對“艱辛”路途的認知。
2021年1月28日,呂梁調查組一行終于來到了小組調查的最后一站:嵐縣黑龍廟石窟。下午3點到達石窟所在的栗家村,村支書鄭重地告訴隊員們:“比較遠,得爬山”,隊員聽后,一臉苦笑,而后又調侃道:“此次調查,始于爬山,必將也終于爬山,這也算圓滿了”。
山西晚報記者采訪各支石窟寺調查隊,問他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寒冷”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2020年的冬季是多年少有的寒冬,在大山深處,許多調查隊遭遇了零下20多攝氏度的極寒天氣。寒冷再加上大風,不僅凍住了手、臉、腳,還有中性筆、無人機、單反相機、食物……
云岡研究院忻州調查組在五臺山時,戶外氣溫零下25攝氏度,隊員們用的中性筆被凍住了,只好不斷向筆頭哈幾口氣,寫幾個字,再哈氣,再寫幾個。云岡研究院大同(朔州)調查組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戶外,單反相機被凍得開不了機,無人機的電池也被凍得報廢,無法起飛。
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彩塑壁畫研究所所長簡莉和她的隊員們,有一次與冰雪親密接觸的經(jīng)歷。大山里有很多的河流,冬天冰雪蓋住河面,有的石窟在河的對岸,必須踏冰過河才能到達石窟。在一次過河時,由于冰面光滑難行,隊員們攙扶著在冰上前行,突然冰面上傳來一陣裂碎的響聲,根本來不及思考,隊員們“咕咚”掉進了冰冷的河里,棉鞋、棉褲統(tǒng)統(tǒng)被河水打濕,好在河水并不深,但是大冬天穿著又冰又濕的鞋子和褲子,也實在是被凍慘了。
穿越荊棘叢,每位隊員的必修功課
山西深冬的大山里,荊棘漫野,尖刺橫生。去往石窟寺的山路上,遇到荊棘叢,各支調查隊能繞則繞,但有的大山,荊棘遍布,而且植株之間距離非常近,繞不開,就只有一條路:沖過去。穿越荊棘叢,成為每一位調查隊員的必修功課,這是從身體到心志的考驗。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穿越荊棘叢,數(shù)次被扎后,各支調查隊總結出了一套穿越“秘籍”。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隊員們面對荊棘叢,總結的經(jīng)驗是:意志要堅定,身手要敏捷,行動要迅速。隊員們戴上沖鋒衣帽子,手上戴上防劃手套,雙手護頭,貓腰穿越,速度一定要快。速度快一些,被扎的幾率會降低。如果慢慢穿行,反而更容易被扎傷。
同樣,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的隊員們,在實踐中也總結出經(jīng)驗:穿面料光滑的衣服,戴好帽子過荊棘叢。隊員們面對荊棘叢一開始沒有經(jīng)驗,采取硬扛的方式通過,很快發(fā)現(xiàn)行不通,行進過程中,不是被扎著臉就是衣服被劃破。于是他們帶上砍刀,準備用砍刀對付煩人的荊棘,但是也有問題,有的石窟到達要爬很遠的山,帶砍刀上山實在是沉重的負擔。放棄了砍刀,隊員們總結一定要穿面料光滑的衣服,把帽子戴好,這樣過荊棘叢時,被扎傷的幾率大為降低。
云岡研究院的經(jīng)驗則是:鐵鍬、棍子開道,每個人至少間隔1.5米。剛開始的時候,隊員們過荊棘叢,一個緊跟著一個,但很快發(fā)現(xiàn)這樣很容易受傷,前面的人一過荊棘,荊棘被人體帶動,“啪”地一下子回彈,帶刺的枝條直接甩到后面的人臉上!痛定思痛,隊員們總結經(jīng)驗,要先用鐵鍬或者棍子開道,把荊棘向兩邊撥開,然后每個隊員至少要間隔1.5米以上,這樣可以防止后面的人被彈回來的荊棘劃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經(jīng)驗則與眾不同:隊長前方開路,隊員依次追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晉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白曙璋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普軍,分別帶領兩個小組,他們是小組組長,有著多年野外工作的經(jīng)驗,對各種野生針刺見得多了,也不懼怕。在帶領隊員們遇到非過不可的荊棘叢時,他們的做法是,隊長走在隊伍的前列,憑著自己的判斷,盡量選安全的路,一邊往前走,一邊囑咐后面的人沿著他們走過的路跟上,把傷害降到最低。
縱然有了經(jīng)驗,穿越荊棘叢時還是不免被扎傷、被劃傷。穿過荊棘叢后,隊員的臉上落了一層灰,到了空地,或者回到駐地,從衣服上、鞋子里拔刺,就成為隊員們的另一項必修功課。
面包、方便面、自熱米飯,“敷衍”肚子各有招
冬季野外工作面臨的另一個困難,是吃飯難。
首先,這次專項調查,要帶的基本工具有:鏟子、鐵鍬、掃帚、梯子、三普資料、無人機、測距儀、三維數(shù)字化掃描儀、補光燈、三腳架、筆記本電腦、單反照相機等等,這就意味著,各個調查小組,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都要負重前行,同時也意味著留給食品的空間少之又少。
其次,這次調查的時間很緊迫,每個小組每天平均要走訪1-2座石窟。有的石窟靠近公路或者村莊,采集數(shù)據(jù)時可以實現(xiàn)短、平、快;有的石窟隱沒在大山深處,需要耗費數(shù)小時才能到達。還有個別的石窟,蹤跡難尋,山路被冰雪封印,即使是在當?shù)厝说膸ьI下,也需花費一天的時間才能往返。探尋石窟的時間耗費頗多,但是調查石窟時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數(shù)據(jù)絕不能省略,這樣就意味著,只能壓縮吃飯的時間了。
另一方面,森林防火是重中之重,絕不能帶火入林,更不具備生火做飯的條件。上述3個原因,使得各個調查組都是挑選最簡單、不占空間的干糧型、快速型食品。
云岡研究院呂梁組背包里裝的是太谷餅,忻州組是面包,大同(朔州)組是方便面,這些食品符合快速結束“戰(zhàn)斗”的特點。
云岡研究院大同(朔州)調查組在七岔石窟調查時,忙完工作都已經(jīng)過了飯點,隊員們掏出面包一看,凍得結結實實的,咬一口冰冰涼,隊員們拿著硬邦邦的面包,相互“碰杯”,然后開懷大笑,笑著說這可是真正的野外冷餐呀!
也有泡方便面的,在-20℃的戶外吃泡面,其滋味一言難盡。寒冷,使保溫壺的功效大打折扣,等到忙碌的工作中場休息時,開水已經(jīng)變成半溫水,用溫吞水泡出來的方便面,略帶溫度,風味盡失,吃進肚子里,舌頭和腸胃皆有意見,但也總好過牙齒和被凍成冰碴的面包的硬磕。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的師生們,一開始采取的也是用干冷的方便食品敷衍肚子的招數(shù),后來,山西古建院的“戰(zhàn)友”們傳過來一個消息:戶外可以吃自熱米飯。自熱米飯的加入,給寒冷枯寂的冬季帶來了溫暖和慰藉,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在之后2個月的野外調查中,師生們嘗遍了各種口味的自熱米飯。這種吃法留下了后遺癥,調查結束后,每個人看到米飯就反胃,只好暫時和大米說“再見”。
酸甜苦辣咸,調查路上五味俱全
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在野外調查的行走路途中,各支調查隊,嘗到了人生五味,經(jīng)歷了各種情感:有感動,有失落,有驚嚇,有驚喜,也有遺憾。
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隊員們的感動,來自于當?shù)匚奈锕ぷ魅藛T的堅守與村民們的熱情。簡莉介紹說,在祁縣和太谷,每到一處石窟,當?shù)匚奈锕ぷ髡叨紩谈S,這些石窟,當?shù)氐奈奈锕ぷ髡呙磕甓家先タ匆豢辞闆r。基層的文物工作者條件和待遇都有限,卻仍然不計得失,堅守職責,這給古建院的隊員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另一個感動來自于村民,隊員們每到一處村子,一問去石窟的路,村民們都是很熱情地指路或者是帶路。有些村民開著農用車要去地里開工干活,一聽說隊員們要去石窟寺,馬上就扔下手里的活,讓隊員們上他的車,拉上隊員們直奔石窟而去。這樣往往會耗費村民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村民們卻說,你們是去保護“佛爺”的,是做了大好事,我們愿意領你們去。
人生難免經(jīng)歷失落,失落感在石窟寺調查隊員身上數(shù)次出現(xiàn)。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長治調查組在尋找佛耳山石窟時,隊員們按照石窟經(jīng)緯位置仔細找尋,并根據(jù)比例尺推測大致距離,在翻越了兩個山頭,幾番穿越層層荊棘叢,耗費近四個小時后,仍然是找尋無果。在路邊匆匆結束午飯,偶遇一位當?shù)卮迕?,村民表示該處石窟荒廢已久,由于路途遙遠且難走,現(xiàn)在基本沒法去了。最后調查隊在老鄉(xiāng)的帶領下再次走進荊棘叢,一路抱頭蜷縮著身體,屏息向前,所幸最終找到了石窟。然而,眼前的一幕讓隊員們心中的希望徹底破滅了,其中一個石窟已經(jīng)坍塌,另一個風化嚴重,幾乎無存。大家在返回時,默默無語,內心非常失落,既無奈又傷感。
2021年1月,云岡研究院呂梁調查組在交城縣某鄉(xiāng)調查時,當?shù)赜幸晃淮迕裾f村里有一個廟。隊員們來到村民所說的“院子”近前,一看院內,雜草漫道,院子里有一兩個殘破的洞窟,隊員們內心不抱希望,隨意走到院子后面,竟然發(fā)現(xiàn)了意外之喜——崖壁上布滿了佛龕,有十幾個之多,而且造像均較為精美。大家喜出望外,在這破落的院子里居然藏著“寶貝”!之后,大家再仔細觀察這座院子,雖已殘破,但卻是一座結構完整、布局清晰的寺院,有山門、庭院、正殿及摩崖造像,這是“最標準”的石窟寺!返回縣城的路上,大家都很疲憊,但每個人心里都滿是欣慰,覺得今天有了意外收獲、意外驚喜,累也是很值得的。
野外的路上,除了收獲驚喜,還有驚嚇。云岡研究院呂梁調查組在中陽縣調查時,正在一處深山里行走,突然有人發(fā)現(xiàn)前面地上有一只狍子,走近一看,每個人都被嚇了一大跳,這只狍子已經(jīng)死了,可怕的是,像被什么猛獸咬成了兩半,這種情景讓大家頓時緊張了起來,不知道前方會不會有危險,也不知道是什么動物會把一只狍子生生咬成這副慘狀。
無獨有偶,白曙璋也有過一次受驚的經(jīng)歷。一處山林里,白曙璋按照慣例做“前鋒官”,在隊伍的最前方開路,落葉鋪滿了山路,腳沒在落葉和枯草中,根本看不清地面的情況。正走著,突然,只聽“啪”的一聲,白曙璋感到腳脖子被什么東西套住了,當時心里一驚,趕快抬起腳一看,原來是被抓野兔的陷阱牢牢套住了,幸運的是,這只套子沒有倒勾,經(jīng)過一番折騰,好不容易才掙脫了套子,有驚無險,腳也安然無恙。
踏雪涉冰,叩問大地緘默。一步一行,剝除歷史塵封。
參與山西石窟寺專項調查的每一位隊員明白,這是一項上要對得起祖先,下要對得起子孫的使命,他們以苦為樂,踏雪而行,以此護佑傳承,無愧于心。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