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擁有800多萬件歷史文物,但是在倫敦的本部中僅僅展出其中的8萬件。澎湃新聞獲悉,為了讓公眾能夠更多地接近文物,大英博物館正在英國伯克郡建造一座新的綜合性建筑,分館面積將超過1.5萬平方米,由三個相連的體塊組成,未來將容納其大量的館藏藝術品,預計將于2023年開放。
羅馬農牧神和女神的雕塑、誕生于約公元750年的印度象頭神雕像、來自古希臘城市哈利卡那索斯的鑲嵌畫……這些只是大英博物館新館藏品的一小部分。大英博物館將在位于伯克郡的欣菲爾德建造全新的大英博物館考古研究中心(簡稱BM ARC),分館面積將超過1.5萬平方米,由三個相連的體塊組成。建筑由曾經操刀過國王十字車站改造項目的約翰·麥卡斯蘭建筑事務所(John McAslan + Partners)設計。新館將承擔儲藏、研究、展示與保護大英博物館藏品的功能。
據(jù)《The Art Newspaper》等報道,在大英博物館新館中,歷史文物將根據(jù)它們的出土位置和歷史時期進行分類和集中展現(xiàn)。要想做到這一點,在大英博物館目前的文物儲藏中心——奧林匹亞的布萊斯大廈(Blythe House),東倫敦的弗蘭克斯大廈(Franks House)及大英博物館總館——是完全不可能的。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800多萬件歷史文物,但是在倫敦的本部中僅僅展出其中的8萬件。
大英博物館方面表示,新館的建立將讓公眾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重要文物,其中包括古代雕塑、鑲嵌畫和鑄型等等。由于空間限制而只能分開展出的文物可以在新館中集中呈現(xiàn),從而對其歷史意義和來源提供更為廣泛的解讀。
2015年,英國政府宣布有意出售布萊斯大廈——那里存放著博物館的大多數(shù)藏品。在英國雷丁大學的幫助下,這一新館得以成立,新館所在地為雷丁大學所有,此外,雷丁大學還將針對館內文物的呈現(xiàn)與儲存提供學術支持。
大英博物館的副館長喬納森·威廉姆斯(Jonathon Williams)表示,“大英博物館既是旅游景點,也是一個研究組織,其收藏旨在代表整個世界的面貌。因此,我們需要讓學界、研究人員、學生以及大眾都能夠接觸到我們的學術館藏?!?br/>
新館將免費對公眾開放,但是必須提前預約。此外,新館還將作為大英博物館的“出借中心”,推動美術館與其他機構分享自己的藏品。
大英博物館最初的收藏包括文物、錢幣、徽章、自然歷史標本以及大量藏書。如今博物館的藏品已達800多萬件,從早期人類使用的石器到20世紀的版畫,涵蓋了世界不同文化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建基于漢斯·斯隆爵士在1753年遺贈給國家的71000多件藏品,其中包括書籍、古物以及自然標本等。
1772年,博物館迎來了威廉·漢密爾頓爵士所藏希臘陶器,這是博物館入藏的首批大宗古典時期文物。這時期在館史上舉足輕重的新入藏品還包括1756年時遺贈于博物館的首具古埃及木乃伊,以及庫克船長的三次太平洋航行(1767-1770年)所帶來的許多民族學材料。博物館也收到過一些比較古怪的捐贈,譬如像被海貍啃過的一根樹干(1760年)、一塊形似面包的石頭(1760年)和一只活生生的北美陸龜(1765年)。
人們對于古典文物的興趣影響了19世紀初期博物館收藏的發(fā)展方向。此時入藏的大批古典時期器物中有備受矚目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1802年入藏)以及瑭利所藏古典雕塑(Townley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sculpture,1805年入藏)。后者包括了著名的“擲鐵餅者”(Discobolos)和少女半身像“克萊蒂”(Clytie)。
隨著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物的重要性,博物館于1807年成立了古物部(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在整個19世紀內,博物館的古典文物收藏不斷增長。其中包括來自巴塞的阿波羅神殿(Temple of Apollo at Bassae)的雕塑(1815年)、帕特農神廟石雕(1816年)、“涅內伊德”陵墓建筑(Nereid monument)(1842年)和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Mausoleum of Halikarnassos)遺存(1856-1857年)。
博物館收藏的重點在19世紀下半葉有所變化。在考古學團體一再強調本國文物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后,博物館設立了一個專職負責英國和中世紀藏品的職位。 首位被委任擔當此職位的是奧古斯塔斯·沃拉斯頓·弗蘭克斯(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后被封為爵士)。他為博物館目前的部門架構奠定了基礎。弗蘭克斯不僅充實了館內的英國和中世紀文物收藏,還進一步把館藏范圍擴闊至包括來自歐洲的史前器物、民族學和考古材料,以及遠東的藝術品和器物。
大英博物館在20世紀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fā)展,如藏品的重新規(guī)劃整理,以及一系列新展廳的開放等。
除文物之外,博物館也注重對現(xiàn)當代作品的收藏。這些作品來自世界各地,在原有豐富的古物館藏的基礎上,繼續(xù)記錄著當下社會、政治、信仰、經濟、藝術以及科技的改變。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