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臥佛摩崖造像啟動修復 預計時長八年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9-07-02
世界最大石雕半身臥佛像——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摩崖造像保護修繕工程于6月29日啟動本體修復,預計工程耗時8年,這也是繼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文物保護工程,且修復難度不亞于前者。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至兩宋達到鼎盛,5萬余尊石刻造像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全長31米的臥佛摩崖造像不僅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一尊造像,也是世界最大石雕半身臥佛像。

  但該造像因是室外文化遺存,在千百年風吹日曬等自然營力影響下,目前已出現(xiàn)滲水、本體風化及變形破壞、彩繪(貼金)風化破壞三大方面八大類病害。其中,石刻造像本體及彩繪層風化、殘損現(xiàn)象較為嚴重,已影響到石刻造像藝術價值的完美體現(xiàn)。

  鑒于此,經前期調研和反復論證,該保護修繕工程被列為川渝石窟保護示范試點項目之一,于2016年5月獲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項目經費由國家文物局專項補助經費全額補助。工程將堅持保持現(xiàn)狀、最小干預的原則,注重保持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造像的原有歷史風貌,延續(xù)文物本體及承載的突出普遍價值。

  寶頂山臥佛等石刻修繕分三階段,預計2023年完成

  據《重慶日報》報道,作為國家文物局選定的首批川渝石窟保護示范項目之一,保護修繕工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前期勘察研究設計及局部病害治理階段,包括臥佛造像區(qū)病害調查、基礎考古、造像區(qū)局部巖體穩(wěn)定性調查、本體及彩繪風化破壞機理研究、制定保護修繕設計方案等。歷時三年,目前第一階段工作已完成,并報國家文物局獲得批準,具備進入第二階段——試驗性保護修復的條件。

  第二階段工作也就是日前正式啟動的,主要完成表面色彩信息提取及留存、殘損石刻造像的現(xiàn)場試驗性保護修復、試驗性保護修復效果跟蹤監(jiān)測等。

  第三階段為全面保護修復實施階段,主要完成殘損石刻造像保護修復,完成各項病害治理工作的實施,預計到2023年完成。

  據悉,寶頂山臥佛和小佛灣造像所位于的大足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于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巖上遍刻佛像,其中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造像小佛灣次之。

  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寶頂臥佛”在更確切的名字為釋迦涅盤圣跡圖。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眾生皈依佛法后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在釋迦面前從地里涌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皆作悲慟狀。相比安岳的臥佛溝、北京的臥佛寺、敦煌千佛洞、甘肅麥積山等處的全身臥佛像。寶頂山這尊臥佛是半身像。他下半身隱入石巖之中。于有限中產生無限聯(lián)想的藝術效果。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砌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米、進深7.9米)。壇臺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主要有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等。

  大足石刻研究院相關負責人稱,“該修繕工程難度不亞于修復千手觀音,其中涉及到潮濕環(huán)境下石質文物保護、彩繪及貼金、可溶鹽病害和生物病害治理等內容,為國內乃至全球文物保護行業(yè)中的難點和前沿研究內容,預期成果將為川渝石窟后續(xù)保護與展示利用發(fā)揮引導作用,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示范意義?!?br/>
  大足千手觀音修復引發(fā)“修舊如舊” 爭論

  提起此次修復,很多人會想到2015年5月,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項目完成后,千手觀音“金光再現(xiàn)”飽受爭議。當時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源于對于它的修復是否遵循了“修舊如舊”修復原則的討論。

  在修復者看來,大足千手觀音被認為是宋代的,但當時看到的只是光緒十五年的千手觀音,且歷史留下來的關于這座千手觀音的資料中沒有任何圖片記載,千手觀音的第一張影像資料拍攝于1945年,而據文獻記載千手觀音第一次貼金是在明代。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很多需要修復的石窟中,古代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表面的著色在不同的時代表現(xiàn)著不同的文化元素。這些文物本體上的色彩經過了數千年,到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是沒有顏色的。但是它原本有沒有真正的顏色呢?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探知它的色彩,以及探知色彩的組成和來自于何處,沒有任何問題。但當下不可能把文物回歸到原來的色彩?,F(xiàn)在科學技術手段再先進,但是文物終究不會是真正歷史上的那件東西。

  近日,“樂山大佛修成小鮮肉”也引發(fā)了關注,相比過去的滄桑感,目前的樂山大佛看起來是“新”了一些,但也并不都是網上所傳圖“小鮮肉”的模樣。

  在修復過程中,工作人員依據前期調研后,對開裂殘損區(qū)域植被進行清理、對開裂殘損部位進行揭取和預加固、并對開裂殘損區(qū)域內基巖表面及排水系統(tǒng)進行清理和疏導,確保整個排水系統(tǒng)有效運行。同時,也對墊層和面層進行修復和做舊處理。

  專家們也指出,過去我國在文物保護修復追求主要是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從2015年開始,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格局和形勢在認識上有了一個標準,增加了消費價值和文化價值。保護的主體雖說是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同樣蘊含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