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滉(723—787),唐德宗貞元初年任右丞相,后封晉國公。他任蘇州刺史和浙江東西都團練使時,一面撫慰百姓“均其稅貸”,一面組織百姓治水養(yǎng)魚,而且深入山鄉(xiāng),與老農“共商癯田肥料”,有效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chǎn)。
在繪畫方面,韓滉擅長畫人物、畜獸、田家風俗等,《宣和畫譜》中記載了他的36件作品,其中農村題材作品就有24件,這與他一貫提倡農桑、關心農民疾苦的施政經(jīng)歷是密不可分的。后人評論他的畫作以“牛羊最佳”。據(jù)說,他畫牧童牽牛飲水,可以在牛眼里畫出牧童的身影,真是妙不可言。
《五牛圖》是韓滉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shù)寥寥的幾件唐代紙質繪畫真跡之一,還是中國美術史上現(xiàn)存最早的紙本繪畫真跡。據(jù)說韓滉坐鎮(zhèn)江南時,看到耕牛一天勞作以后,卸去犁具,漫步在夕陽下,便繪制了這幅《五牛圖》。此圖在一個平面上描繪了獨立成章的五頭牛,或緩步而行,或低頭吃草,或翹首遠望,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了牛的生活形態(tài)和習性。
前人在研究《五牛圖》后認為,此作品并不是單純的畜獸畫,而是有深刻的內涵寓于其中。畫家以牛的樸實雄健,來傳達一種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高尚品格,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畫上唯一一頭帶著韁絡的牛,神情憂郁,目光深邃,又仿佛暗示著畫家在感嘆命運的無奈。當時唐代上層社會風氣崇尚窮奢極欲,而韓滉在青年時代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社會動亂和民不聊生的苦難歲月,他繼承了父親的風范,關心民瘼,崇尚簡德。于是,他將諷喻之意寄托在《五牛圖》中,一方面哀生民之艱,倡導農耕積粟,另一方面慨嘆個人力量的有限。
《五牛圖》作為曠世名畫,得到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的珍愛,入宋以后,它一直被珍藏在皇宮內苑之中。宋高宗趙構倉皇南渡時,也沒有忘記帶走這幅名畫。
臨安被攻破后,《五牛圖》仍在趙宋皇室后裔手中收藏,后轉至書畫家趙孟頫手里。趙孟頫得到《五牛圖》后,欣喜異常,請良工裝裱,并作題跋將自己如何求得《五牛圖》的過程記錄下來。
清兵入關后,《五牛圖》一度下落不明。后乾隆大肆搜集天下至寶,《五牛圖》隨著一大批寶貝一起入住清宮,并被載入大型書畫典籍《石渠寶笈》中。乾隆三題《五牛圖》,并為珍藏《五牛圖》而設立春藕齋。
一百多年后,八國聯(lián)軍的鐵蹄踐踏北京城,宮中國寶也在劫難逃?!段迮D》被劫出國,漂泊海外長達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才被香港匯豐銀行的吳蘅孫買到。后來,吳氏瀕臨破產(chǎn),要把這件珍寶拍賣。香港的一位愛國人士將此消息寫信告訴周恩來總理。周總理深知《五牛圖》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于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還是給文化部下達了批示:首先,火速派專家赴港鑒定真?zhèn)危缦嫡嫫?,立即購買;其次,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國寶安然無恙。文化部接到總理的批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jīng)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幣買下,并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歷經(jīng)離亂的《五牛圖》重歸故宮時,畫面上污垢遍布,大小破洞數(shù)百處,有的地方已模糊難辨。在上世紀70年代的某一天,《五牛圖》被送到文物修復廠,由專家孫承枝主持修復,修復廠的技師們以他們豐富的經(jīng)驗、高超的技藝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化腐朽為神奇,使這幅珍貴的藝術品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