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村正在修復廣州陳家祠屋頂?shù)拇辜躬{子灰塑。
廣州灰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曾承接多項古跡修復工程
灰塑是嶺南地區(qū)獨特的傳統(tǒng)建筑裝飾工藝。除了陳家祠,在南海神廟、光孝寺、六榕寺等建筑文物中都可見到灰塑構件。
2008年,邵成村被廣東省和廣州市先后命名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廣州灰塑’代表性繼承人”,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灰塑,民間又稱為“灰批”,是嶺南地區(qū)獨特的傳統(tǒng)建筑裝飾工藝。根據(jù)《宋高僧傳》記載,灰塑工藝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存在。灰塑工藝到清朝發(fā)展最盛?;宜苤饕迷陂T額窗框、山墻頂端、屋檐瓦脊、亭臺牌坊等處美化裝飾,與傳統(tǒng)的嶺南建筑三雕(磚雕、石雕、木雕)齊名。其原材料主要以石灰為主,具有耐酸、耐堿、耐高溫、防水、防臺風等特點,適合炎熱潮濕的嶺南氣候。從灰塑最繁盛的明清時期算起,至少經(jīng)歷了500年以上的繁榮發(fā)展期。
5月30日,廣州灰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邵成村,在他位于花都的灰塑半成品工作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點擊進入下一頁
為了多吃牛腩粉 進了灰塑這個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廣州灰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邵成村至今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37年的“灰塑時光”,僅僅參加廣州陳家祠的灰塑維護就達7次之多,但他總是謙遜地稱自己仍未完全理解和掌握灰塑奧妙,“仍在不斷努力學習中”。
1979年春節(jié)邵成村15歲,好奇心驅使讓他跟隨父親邵耀波到省城廣州工地。當時,最吸引他的不是灰塑,而是一碗一毛五分錢的牛腩汁豬腸粉。打工一天能賺到四五塊工錢,可以買很多碗豬腸粉,這就讓他一直在工地做了下去。之后,因為邵成村不想去上學,為了管教孩子,邵耀波就讓兒子跟著學藝。
1981年,陳家祠首次灰塑大修,邵成村懵懵懂懂中就被父親拉到發(fā)燙的陳家祠屋頂學做灰塑。邵耀波從配灰漿開始,手把手地教兒子學習這門技藝。邵成村回憶,他的父親當年對他逐一示范了草筋灰、紙筋灰和色灰三種灰漿的制作:把干稻草與石灰膏混合、密封、發(fā)酵后,加紅糖攪拌,即成為“草筋灰”;將玉扣紙與石灰油混合,加紅糖和糯米粉攪拌、密封并發(fā)酵,就是“紙筋灰”;將制作好的紙筋灰中摻入顏料,就變成“色灰”。
掌握了原料制作,緊接著學習打草稿,其中最關鍵是如何塑形和加彩等技藝。邵成村在父親的耐心示范和解讀下,學會了灰塑。再往后,邵耀波經(jīng)常帶著邵成村到每一個工地去學習,直到1993年12月,73歲的邵耀波因病逝世。
失傳礦物質材料 修復南粵名建筑
一路下來,邵成村先后中標并承接了廣州六榕寺、鎮(zhèn)海樓、南海神廟、佛山祖廟、石灣留耕堂等多處重要建筑古跡的修復工程。
2008年,邵成村應邀承接對佛山祖廟灰塑的修復。那一年,碰巧灰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一直承擔佛山祖廟灰塑維修的石灣灰塑大師布威已經(jīng)病重。邵成村首次采用失傳的礦物質材料維修佛山祖廟灰塑,這也是廣東第一次用回傳統(tǒng)辦法維修灰塑。如今佛山祖廟修復工程已歷經(jīng)10年,效果果然比用化工顏料好很多。
邵成村發(fā)現(xiàn),礦物質材料除了不易褪色,還令屋頂更透氣和循環(huán)。
四大步驟制灰塑 工匠手法有講究
邵成村詳細解讀了一件灰塑作品的制作過程:制作一件灰塑作品,構圖結構是第一步,在承力結構的核心部位使用鋼筋、銅線塑造基本框架。第二步使用草筋灰填塞批底,完成這道工序后作品輪廓初現(xiàn)。第三步通過紙筋灰細化作品細節(jié),質地細膩油滑的紙筋灰,令細節(jié)惟妙惟肖。第四步是上色,這個步驟特別注重涂色時機的把握,必須等到灰塑干到七成左右方可運動畫筆。上色工具是一般的油畫筆,下筆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數(shù),顏料不要蘸得過多,要細而勻稱地落筆,但是又不能過多地反復,避免造成傷害。從造型,輪廓,細化,到最后上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互為關聯(lián),每一步驟都至關重要。
邵成村說,其中對作品細節(jié)的刻畫,主要通過紙筋灰完成。紙筋灰的厚度在5毫米左右,最多不能超過1厘米。工匠的手法在此就顯得尤為重要,紙筋灰的厚薄深淺務必要一次到位,增增補補的返工會徒增灰塑的硬傷。
“屋頂藝術”考驗意志
與其他非遺項目不同,灰塑必須在現(xiàn)場制作,要求戶外高空作業(yè),日曬雨淋條件艱苦不說,對灰塑制作者的應變能力是一種考驗。完成一件灰塑作品,少則耗時數(shù)天,多則數(shù)月才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堅持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材料是灰塑傳承人要守住的底線。在濕熱高溫的嶺南地區(qū),首先考驗的是工藝人的堅守,要把烈日高溫下的屋頂當成是灰塑匠人的“工作室”。
邵成村說,自己入行37年,在最近20年中,所帶徒弟總數(shù)曾超過60人,至今留下來的徒弟包括自己的兒子,僅剩22人。值得一提的是,邵成村的兒子邵煜山最近也被列入廣州市灰塑“非遺”傳承人。邵成村表示,從現(xiàn)在開始,他打算讓徒弟帶“徒孫”,自己則把重心轉到對灰塑工藝的研究上。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