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歷史博物館去年舉辦的常玉畫展影響極廣。當年8月,自稱已故知名畫家常玉侄子的常錦茂隔海指控中國臺灣地區(qū)“教育部”和臺北歷史博物館侵占他伯父常玉42幅畫作長達54年,要求返回這批畫作。雖然法庭上臺北歷史博物館提交的所謂內部文件語焉不詳,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近日,臺北地方“法院”以“在臺遺產若由中國大陸人民繼承,最多限額200萬元”為由,判決常錦茂敗訴,但仍可上訴。
2016年適逢旅法畫家常玉(1901-1966)逝世五十周年,臺北歷史博物館修復了館藏的49件常玉畫作,并在2017年春天舉辦“相思巴黎——常玉的藝術”大展,紀念這位華人藝術家的藝術成就。
眾所周知,臺北歷史博物館有很多常玉的收藏。1964年,身在法國的常玉受邀在臺灣地區(qū)舉辦展覽,他先行寄出42幅畫作,但本人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直至1966年,常玉因為瓦斯中毒客死巴黎,這批畫作也因此遺留臺灣地區(qū)。這批畫后來被當?shù)亟逃块T以一紙語焉不詳?shù)墓?,撥交給臺北歷史博物館,成為鎮(zhèn)館珍藏,隨著常玉畫作水漲船高,目前市值過百億。
在展覽后不久,一位自稱已故畫家常玉的侄子常錦茂跨海訴訟,指控臺灣“教育部”和臺北歷史博物館霸占他伯父42幅畫作長達54年,要求返回這批畫作。4月17日,臺北地方法院對于此事的判決為:判決常錦茂敗訴,但仍可上訴。
據(jù)臺灣地區(qū)媒體報道,常錦茂于去年8月正式向臺北地方院提出返還常玉畫作的民事訴訟,但考量常玉的天價畫作可能造成過高訴訟成本,律師建議常錦茂先挑選臺北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其中一幅畫作《花》訴訟,若勝訴,再繼續(xù)追討其余41幅畫作。
訴訟過程中。臺灣地區(qū)教育部門呈上了當時和常玉往返的信件,證實常玉出自于自由意志將畫作交由臺灣地區(qū)當局?!芭_灣教育部及兩岸教育司司長”畢祖安說,常玉在1964年受邀來臺講學,當時把他的3箱畫作寄回臺灣地區(qū),有文件、信件證實他的自由意志;期間常玉不幸過世,‘教育部’在1968年把常玉的作品交由臺北歷史博物館接收保藏,而2012年臺北歷史博物館改隸屬于‘文化部’”。
但令常錦茂等人氣憤的是,臺灣地區(qū)“教育部”和臺北歷史博物館在跟法官的答辯狀中,只是宣稱常玉是“自愿”將畫作捐給臺灣當局,卻拿不出任何能夠證明常玉有上述意思表示的文件或資料,連唯一一份呈給法官的臺北歷史博物館內部文件里面僅記載“該批作品如未寄回法國,‘似可移交’由臺北歷史博物館保管運用”。
法庭上,常家在臺友人反問:“從常玉返臺前還想走一趟埃及不留遺憾,就可以看出他下定決心返臺教畫、定居。這樣的一位名畫家,會在這種情況下拋棄自己辛苦多年創(chuàng)作出來的心血?你覺得合理嗎?”
但當?shù)胤ㄔ赫J為,根據(jù)中國臺灣地區(qū)的一些規(guī)定,被繼承人在臺遺產,若由中國大陸人民繼承,最多限額200萬元,超過部分歸中國臺灣繼承人。法官也表示,考量‘教育部’陳報的畫作價值達3億300萬元,超過中國大陸人民繼承限額200萬元,且這批畫作無法分割,顯然無法交付。且常玉在當年無法赴臺后,在過世前有二年時間都未索討畫作,顯然已“默示拋棄”其所有權,因此臺灣地區(qū)當局已善意且合法占有該批畫作。
因此駁回常錦茂請求判臺灣地區(qū)“教育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無須返還畫作,可上訴。
他是漂泊巴黎“孤獨的象”
常玉(1901-1966),字幼書,生于中國四川順慶(今南充)一富裕家庭。幼時即跟隨書法名家趙熙學習書法,也學習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而真正開啟常玉的日后藝術之路,則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勤工儉學”計劃。1921年,常玉因參與這項計劃而前往巴黎,與同時代的徐悲鴻、林風眠和潘玉良等人,成為中國最早期的留法學生之一。
1921年,常玉抵達巴黎時,巴黎畫壇仍是世界一流藝術家聚居之地。當時,除了畢加索、馬蒂斯等少數(shù)藝術家過著富裕的生活,多數(shù)畫家都很艱辛,可是他們天生的樂天主義和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方式,也給巴黎畫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
和其他藝術家不同的是,常玉并未進入正規(guī)的美術學院受教育,而是在充滿了自由氛圍的大茅屋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隨性地習畫,個性瀟灑不羈的常玉總在蒙帕拿斯的咖啡廳流連。
與刻苦學習的徐悲鴻相比,常玉在巴黎的生活可謂豐富多彩,拉小提琴、胡琴,打網球、撞球,登山……白天除在大茅屋畫院學畫,也在咖啡館讀書和畫速寫,他將自己完全融入到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在體驗中鍛煉技藝,在更具國際性的社交層面開拓視野。
常玉,牡丹,1921。這也是藝術家現(xiàn)存最早的畫作。
而今,我們可以在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中,一覷常玉在巴黎生活的艷麗往事。
“我在巴黎時常去看一個朋友,他是一個畫家,住在一條老聞著魚腥的小街底頭一所房子的頂上一個A字形式的尖閣里,光線暗慘的怕人……他照例不過正午不起身,不近天亮不上床的一位先生,下午也不居家,起碼總是在上燈的時候他才脫下外褂,露出兩條破爛的臂膀,埋身在他那艷麗的垃圾窩里開始他的工作……晚上喝不完的咖啡、詳夢的小書……你到巴黎快半個月了……誰說巴黎不是理想的地獄……屋子破算什么?波西民的生活就是這樣……你倒是有點羨慕,對不對?……不瞞你說,我學畫畫原來的動機也就是這點子對人體秘密的好奇……我寧可少吃儉穿,省下幾個法郎來多雇幾個模特兒……當初羅丹我猜也是與我一樣的狼狽,據(jù)說他那房子里老是有剝光了的女人,也不為坐樣兒,但看她們日常生活‘實際的’多變化的姿態(tài)……魯班師整天不斷的畫他太太竟許連穿褲子的空兒都沒有!……上帝拿著一把顏色往地面上撒,玫瑰、羅蘭、石榴、玉簪、剪秋羅,各樣都沾到了一種或幾種的彩澤,但絕沒有一種花包含所有可能的色調……人體美也是這樣……回頭我給你看我那破床底下有一本寶貝,我這十年血汗辛苦的成績——千把張的人體臨摹,而且十分之九是我在這件破雞棚里鉤下的……我在巴黎苦過這十年,就為前途有一個宏愿:我要張大了我這經過訓練的‘淫眼’到東方去發(fā)現(xiàn)人體美……”
1929年起,波西米亞風格不僅體現(xiàn)在常玉的生活作風上,也深深烙印在他的畫作里,并為其引來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粉色時期。畫面淡雅的色調減弱了強烈的對比色彩,卻不失野獸派的抒情和表現(xiàn)派的張力。
裸女畫作是常玉早期成名主題之一,在中國歷史上,20世紀之前,人體繪畫從未成為一種繪畫主題。上海美專著名的“裸體模特”事件,也體現(xiàn)了保守者對于這一題材的強烈反對。常玉在巴黎的創(chuàng)作卻已經發(fā)展出了自己的風格,多以中國傳統(tǒng)書法運筆勾勒,再以鉛筆暈染,頗具裝飾藝術風格,線條充滿韻律感,這種獨創(chuàng)性也引起了收藏家關注,在巴黎刮起強勁的“東方風范”。
其時,兄長常俊明去世,常玉在巴黎無憂無慮的享樂生活遭遇轉折。幸虧他結識了一些藝術贊助人,與此同時,其創(chuàng)作也逐漸為巴黎藝術界所接受。然而,常玉不羈的個性,加之清高的品格,讓他與畫商之間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
195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藝術團訪問巴黎,既訪問了畢加索,也訪問了常玉。黃永玉回憶道:“常玉很老了,一個人住在一間很高的樓房的頂樓。一年賣三兩張小畫,勉強維持著生活。他不認為這叫做苦和艱難,自然也并非快樂,他只是需要這種多年形成的無牽無掛的時光。他自由自在,僅此而已?!?br/>
藝術生涯晚期,常玉的作品從明亮色調轉變到以黑白為主,吳冠中曾這樣評價:“進入五六十年代的常玉更鐘情于漆黑了,他立足于深黑的底色上勾勒出花卉、虎豹、女裸,如在淺底色上用線勾勒,那線也是用烏黑的鐵一般的線,肯定、明確,入木三分,不再是迷夢,是一鞭一條痕的沉痛了。油畫顏料色階豐富,從純白到漆黑,具備各種細微的音階,常玉掌握了油彩的性能、西方的造型特征及平面分割的構成規(guī)律,但他只選取有限的幾種中間色階來與黑、白唱和,他在色彩中似乎很少譜交響樂而更愛奏悠悠長笛?!?br/>
常玉畫作的風格受到他幼年學習書法和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影響,從他畫作的線條中,可追索出屬于書法運筆的流暢性,帶著以“書法入畫”的獨特意趣,重復利用中國最傳統(tǒng)的書寫工具——毛筆,一筆一筆畫出他眼中的現(xiàn)代裸女。常玉畫作中的東方元素并非中國文人畫的出世與傲氣,而是充滿傳統(tǒng)中國工藝繽紛的裝飾元素。他在畫作中大量使用代表招財進寶的金錢紋、壽字紋及盤長紋樣,并以黃色配金色烘托出熱鬧的節(jié)慶意象。靜物畫的題材選擇上,常玉也常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象征“高風亮節(jié)”、“節(jié)節(jié)高升”的竹子,或脫俗的“采菊東籬下”的菊,無論在用色、構圖及題材方面,皆可看到畫家深受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影響。其他如動物等主題,也以充滿現(xiàn)代性的繪畫技法表現(xiàn)滿溢著濃濃鄉(xiāng)愁的“北京馬戲”。這種兼融東西美學的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常玉個人特有的藝術魅力。
在常玉去世之前的1964年,他曾應邀前往臺灣舉辦個展,卻因護照問題未能成行。因為此次展覽而寄達的42幅畫作卻留在了臺灣,成為了本次展覽的主軸。
當時,邀請常玉的四川老鄉(xiāng)黃季陸還特意寄了400美元給他作為機票錢,并勸說其定居臺灣任教。想必,當時常玉的心情也頗為復雜,他回應道:“從前一個人過的愜意,不需要成家。一個人愛畫就畫、愛玩就玩,很自在,不覺得孤單。去年冬天因為屋頂玻璃窗破了,漏風雨,我把梯子放在桌子上去糊窗子,不小心摔下來,不省人事,幸好門房聽見人梯摔下的聲音很大,將我救起送醫(yī),那時起我就感到一個人生活的孤單了?!?br/>
1966年,常玉因瓦斯中毒意外在巴黎過世。就在這一年早些時候,常玉曾寫信給侄孫常澤清,求寄家鄉(xiāng)的“紅豆腐”(豆腐乳)到巴黎。
據(jù)悉,常玉在繪制最后一張油畫時,仍與好友達昂隨時保持著電話聯(lián)系。
常:我開始畫了一張畫……
達:是什么樣的畫?
常:你將會看到!
達:我現(xiàn)在就過來……
常:還不到時候。
達:那要等到幾時?
常:再過幾天以后……我先畫,然后再簡化它……再簡化它……
幾天之后,他說:我完成了。那是只極小的象……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奔馳……這就是我……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