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專家:有拍賣方利用國人愛國情感炒高價格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8-04-15



疑似圓明園被劫流失文物——虎鎣日前在英國以41萬英鎊的價格被拍出,消息傳來,舉國憤然。有觀點主張,我國應立即提起文物追索訴訟,以法律武器索回流失國寶。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面對這件歷史上流失的文物是否應立即啟動法律追索程序,以及在面對流失文物屢屢在海外被拍賣的事件時,我國政府與民間究竟應采取何種立場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這需要理性的思考與嚴肅的法律分析。

  就以此次虎鎣拍賣為例,盡管英國拍賣機構的行徑已引起多方譴責,但從法律角度來看,現(xiàn)階段啟動法律程序追索并非理性選擇。

  首先,就國際法而言,盡管當代已經(jīng)有兩項國際公約(197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制定的《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1995年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制定的《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支持文物原屬國追索流失文物,但它們均無法適用于虎鎣。

  前一個公約雖然中英均為其締約國,然而,“法無溯及力”。該公約僅適用于相關國家加入公約后流失的文物,而英國直到2003年才批準公約;后一個公約則因為包括英國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文物流入國均未加入,故亦無法適用于虎鎣的追索。事實上,國際條約的溯及力、僅對締約國有效等因素構成我國追索文物,尤其是歷史上流失文物的重大國際法障礙。

  其次,英國國內法對追索虎鎣也有難以克服的困難。盡管英國法律有“自己無有者,不得與人”的原則,即強盜與竊賊無法將贓物的所有權轉讓給第三人,但該原則受制于“公開市場規(guī)則”以及“取得時效”等規(guī)則的限制。鑒于虎鎣流失時間長達一百多年,且很可能經(jīng)過數(shù)公開次交易,通過訴訟追索之,顯然難以逾越上述規(guī)則限制。

  所以,盡管從道義上說,強行拍賣圓明園被劫掠文物是不道德的、不光彩的,但客觀而言,現(xiàn)階段從法律上追索確實存在諸多障礙。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雖然追索文物面臨著嚴峻的法律環(huán)境,但并不意味著面對流失國寶在海外被拍賣,我們只能聽之任之,無所作為。相反,我們可以做出有力地回應。

  第一,對于大多數(shù)當代非法流失出境的文物,予以追索具備有利的法律依據(jù),一旦發(fā)現(xiàn),我們應及時依據(jù)國際條約機制進行追索。事實上,近年來有大量非法出境文物得以返還,就是借助國際條約的力量實現(xiàn)的。

  第二,對于虎鎣這樣的歷史流失文物,主管機關應及時發(fā)聲,表明中國立場。盡管現(xiàn)存國際條約并不能提供追索的直接依據(jù),但劫掠的行徑無論如何都是違反法律原則與人類道義準則的。因此,我國的原則立場是:對于非法流失文物,不認可其現(xiàn)在的合法性,中國享有其所有權,并保留追索的權利。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國際法的發(fā)展會越來越有利于原屬國的追索。此次國家文物局對虎鎣拍賣所做的嚴正聲明,就能為今后可能進行的追索行動奠定基礎。

  第三,對于非法流失出境的文物,中國的機構和個人應該拒絕參加商業(yè)拍賣。近年來海外拍賣市場上中國文物價格飆漲,不少拍賣會最終的競價都是在中國當事方之間展開,這實在是一件令“親者痛”的事情。以圓明園獸首為例,從其第一次于上世紀80年代拍賣到最后一次于2011年拍賣,拍賣機構就是打著“圓明園被劫文物”的噱頭,利用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感,將其拍賣價格足足抄高了一萬倍!如果說,當年外國列強在中國劫掠文物是對中國人民的傷害,那么,被劫文物以離譜的價格再由中國人重新買回,難道這不是另一次“劫掠”與“傷害”嗎?此外,中國文物在海外市場價格的飆漲,會刺激國內文物犯罪,反過來對國內文物安全構成威脅。不僅如此,中國的國有機構參與此類文物的商業(yè)拍賣,還會給外界以中國政府認可其合法同性的印象,從而為未來可能的法律追索留下隱患。此次國家文物局針對虎鎣拍賣的聲明專門強調不贊成中國機構和個人參與拍賣,理由即在于此。

  最后,國家文物局的聲明未能阻止這家英國拍賣行拍賣虎鎣,對于這樣一家漠視國際條約精神與中國人民民族情感的拍賣機構,作為文化遺產大國與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我國可以考慮采取限制與其進行文物與文化交流合作、限制其在華展開相關業(yè)務的必要措施,讓其承受應有的代價。這是正義的措施,也是理性的回應,相信我國主管機關一定會打出有力的組合拳。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原題為《追索海外文物絕不能再讓“親者痛”》)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