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時報》影評人斯科特(A。 O。 Scott)和一些文化界人士就如何通過藝術作品解決社會問題(如種族和階級)進行了思考。以下便是斯科特的一些見解: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一直期待有一部作品能總結這個時代的不公與擔憂,在歷史的長河中刻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類似《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日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左拉(mile Zola)的小說或是伍迪(Woody Guthrie)的民謠。這些藝術創(chuàng)作歷久彌新,反映了過去那些時代的艱難困苦。而如今,我們又處于艱難之際,卻似乎沒有一部當代藝術作品能夠撐起這個時代。
過去幾年里,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想著當今世界的經(jīng)濟危機,有時甚至達到強迫癥的程度,還伴有失眠、恐慌和絕望。我花了過多的時間去思考全球勞工市場、最低工資、日益嚴重的不平等、中產(chǎn)階級的瓦解、托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以及中國、印度和巴西的GDP。而在家庭方面,我擔心鄰居,擔憂孩子的未來,還為國家和城市間的分裂而困擾。
嚴格意義上講,這些與我的職業(yè)都沒什么關系。我的工作就是創(chuàng)作出能讓讀者遠離擔憂和焦慮的作品。嚴肅藝術和大眾娛樂雖然形式不同,但都為大眾提供了逃離憂慮的避難所,分散他們焦慮的心情。讀者的愉快舒適很重要,因為藝術本就旨在解決問題,盡管問題很真實而解決方法卻不現(xiàn)實。
工作、需求和維持生計,都是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而藝術的原料和背景便是這慘淡的現(xiàn)實生活。藝術有意或無意的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它周遭的現(xiàn)實。我稱之為“藝術作品”的,是具象的書籍、歌曲、電影、話劇和電視劇等,以及那些印有“文化”符號的消費品。它們以實物、短暫的實時體驗或數(shù)碼物品的形式進行買賣交易。這需要勞力、資金和發(fā)行市場。資金可能來自于基金會、眾籌活動、零售收入或廣告利潤。包括出版社、電視網(wǎng)、電影制作室和唱片公司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業(yè)充當著藝術家和大眾之間交易的中間人。同時,諸如亞馬遜(Amazon)、網(wǎng)飛公司(Netflix)、谷歌(Google)和itunes等新興公司也來插一手。但整個文化市場,大到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小到地鐵站的街頭藝人,都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必要的組成部分。
資本經(jīng)濟反過來又為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主題。盡管我非常尊重經(jīng)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為解釋世界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政治家孜孜不倦試圖改變世界的決心,但在這方面,我更相信藝術家和作家。他們并不一定要寫正義或絕對正確之事,甚至不需要做到一致或連貫,他們從不用教導或倡議的口吻,而是通過誠實和自律來講述真相,推動變革。
如果我想了解19世紀早期英格蘭貴族的睡夢和窮人的夢魘,我會讀簡·奧斯?。↗ane Austen)和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19世紀中后期巴黎和倫敦的階級分化在巴爾扎克(Balzac)、狄更斯(Dickens)和左拉的作品中一覽無余。歐洲繪畫從文藝復興到一戰(zhàn)期間的發(fā)展史很大程度上是權力、財富和社會地位的演變史。20世紀的電影、話劇和電視劇,包括喜劇、悲劇、恐怖片和鬧劇,同樣反映了社會。好萊塢電影中曼哈頓頂樓的晚禮服下腫脹的身段和警戒線旁的示威者無不反映了大蕭條時代的階級意識。戰(zhàn)后的百老匯是威利·羅曼(Willy Loman)和斯坦利(Stanley Kowalski)的地盤。隨著電視成為中產(chǎn)階級必備的家用電器,《杰佛遜一家》(the Jeffersons)和《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等電視劇的熱播體現(xiàn)了中產(chǎn)階級想要保住中產(chǎn)地位的愿望和為此所做出的努力。
如今呢?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情景喜劇、科幻類作品或現(xiàn)實主義話?。侩娪啊堆﹪熊嚒穼⑹澜缇劭s成一輛快車,反映了全球的不平等,引人深思;美劇《喜新不厭舊》(Black-ish)闡述了美國階級流動和種族問題之間的矛盾: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作品?過去一年半里,我寫了很多影評:《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付出與收獲》(Pain &Gain)、《春假學生》(Spring Breakers)等影片如何反映了我們對財富和物質的矛盾情感;達頓兄弟(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的電影中如何敘述藝術工作者充滿矛盾的社會地位和工作階級的狀態(tài)。
但我還想深入探究這個問題。我想了解更多當今藝術的政治經(jīng)濟面,探究財富分配的變化和作品的定義對藝術家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通過作品處理這些變化。所以我決定問一問他們。
2014年秋天,我將這個請求連同一份調查問卷一起送出,旨在進行一些非科學性的調查研究,同時引起大家的思考:如今的時代與之前相比,有相似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特點,面對當今社會的政治僵局、種族緊張和經(jīng)濟危機,藝術已經(jīng)做了什么?又應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很簡單,卻也是老生常談。自古以來,藝術的社會責任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但是據(jù)直面這個問題的劇作家、電影制片人、說唱家和詩人反饋的答案來看,他們都證實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他們通過郵件發(fā)表了簡短的看法,我希望這些藝術家的言論可以引起其他藝術家、讀者、觀眾和聽眾的深思。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