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種引進的美術大展頻頻在我國登陸。除了政府主導的中外博物館、美術館之間的學術交流展,民間的商 業(yè)性展覽也呈增加之勢。而在這些商業(yè)展覽中,以梵高、莫奈、畢加索、達利等藝術大師為名頭的展覽最能吸引普通老百姓的興趣。當年“跨界大師 鬼才達利”藝 術展和“瘋狂達利藝術大展”在上海因展覽檔期撞車時,還引發(fā)了一場作品真假之爭。
今夏,畢加索與莫奈又在北京 “相遇”了。一個是原作展,一個是數(shù)字展,前者受學術專家肯定,后者忽悠了不少老百姓,一個是民營美術機構引進的,一個是商業(yè)機構主導,均掀起了一波不大 不小的熱潮,同時也引發(fā)了褒貶不一的業(yè)界評價。為什么海外引進展喜歡對準名家、大家?這些展覽會給中國學界和觀眾帶來什么?在觀看這些展覽時,普通公眾有 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原作展還是數(shù)字展好?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一邊走進展廳、現(xiàn)場感受,一邊尋訪專家學者,力圖找到答案。
主打原作的“畢加索”
5月28日,“畢加索走進中國”藝術大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啟幕,展出了83幅畢加索作品,覆蓋其早、中、晚期和油畫、版畫、素描、手稿、雕刻、陶瓷5大藝術形式。
展 廳迎面的第一幅作品是1896年15歲的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一幅寫實主義油畫《兩個裸體的男子》。在油畫作品區(qū),展出了《火槍手》、《米連娜肖像畫》等作品。隨 后是《巴塞羅那》系列、《巴爾扎克》系列等版畫作品,以及瓷器作品?!安哒箞F隊與意大利合作伙伴耗時半年有余,協(xié)調了來自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新加坡和 美國5個國家共8位私人藏家與公共收藏機構,又特邀米蘭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安吉拉女士與中國著名收藏家李志遠先生參與其中,合力將這一部有關畢加索一生及 其與中國大師邂逅的藝術大歷史完整地呈現(xiàn)給中國觀眾。” 山水美術館館長孫越說。
記者觀察到,在展廳一側還設立 了“畢加索邂逅齊白石”版塊,講述了畢加索與中國的淵源,以及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東方藝術大師齊白石在語言上的某些互通性。緊隨其后的是84件愛德華·奎恩、 安德烈·維萊的攝影作品以及VR體驗區(qū),這些珍貴的攝影作品記錄了畢加索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作現(xiàn)場、娛樂逗趣、家庭和愛情等。此外,還特邀了曾與畢加索共同創(chuàng) 作過版畫的安吉拉·奧奇賓蒂設立展區(qū),共有16幅作品,以及一幅她與畢加索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地下一層,相關的閱讀區(qū)、畢加索年表墻以及循環(huán)播放的視頻資 料,從不同角度解讀畢加索,包括《藝術的力量之畢加索》、《畢加索的奇妙之旅》、《現(xiàn)代藝術大師(第三集)——畢加索》、《畢加索的秘密》,以及中國 1988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畢加索與公?!返龋?br/>
主辦方山水文園董事局主席李轍表示:“我們明年準備引進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莫奈、梵高等世界級大師的作品,讓藝術給更多人帶來快樂?!?br/>
數(shù)字化呈現(xiàn)的“莫奈”
6 月的一個周末,記者花了120元購買了門票,走進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展廳。相比一般展覽,明顯看出觀眾不少,其中小朋友近1/4,有畫畫臨摹的,有隨著 現(xiàn)場投影做游戲的,好不歡快。這里沒有原作,所謂400多幅莫奈珍貴名作均是數(shù)字化放大數(shù)十倍后投影展出,展廳懸掛的都是印刷品,自然少了很多普通展覽的 規(guī)矩,據(jù)說“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 5月1日開幕以來觀眾不少,只是在旺盛的人氣背后,也缺少了許多面對原作的激動。記者隨機采訪的十幾位觀眾中, 以普通觀眾居多,只有一位是帶學生來畫畫的幼兒美術教師。
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主辦方宣稱,該展意在“利用世界 最前沿的數(shù)字成像技術展現(xiàn),打造多感官視聽盛宴,呈現(xiàn)一座流動的莫奈博物館?!薄鞍延∠笈僧嬜魃朴诒憩F(xiàn)光與影的特點發(fā)揮到極致”。據(jù)了解,該展已在日本、 韓國完成了巡展,自4月開始的中國巡展將相繼在成都、北京、上海、廣州四地舉行。但是展覽效果,從該展成都巡展時的網友吐槽可見一斑。除了“運用的技術我 不懂,但是會動的畫面和一直不斷變換的光影特別美”這樣點贊的,一些批評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如“還是有些失望,關鍵不可能這樣展示真跡,用投影儀也就罷 了,想不通為什么還要弄什么3D,加什么動態(tài)進去了,像開放的蓮花、飛舞的蝴蝶,還有劃動的船、走動的人,呃,是我不懂得欣賞吧,總之覺得太假了吧,哪還 是畫展呀”。還有的人表示,美術館都免票了,這個展覽花100多元門票進去看不到原作,太不值。對于普通公眾而言,也許在短時間里能對藝術家的代表作和作 品脈絡有直觀的認識。而對于專業(yè)人士而言,委實少了吸引力。有業(yè)內人士甚至直接批評道:“耗資數(shù)百萬元做這種展覽,不說對數(shù)字藝術的理解低端至極,僅僅一 件名作放大數(shù)倍后投影效果模糊這事兒,能給大眾普及什么美術鑒賞的知識?商業(yè)展拿莫奈作品掙錢無可厚非,關鍵是搞清楚數(shù)字藝術是什么、應該給兒童什么樣的 教育……”
數(shù)字化只是一種新媒介
是引進原作還是數(shù)字化展示,一直各有 紛爭?!斑@取決于對歷史的態(tài)度,傳統(tǒng)學者對歷史的態(tài)度是嚴謹?shù)摹徤鞯?,所以強調對藝術的展覽要尊重歷史,回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年代去感受藝術、理解藝術。但 另一種觀點是,歷史只是現(xiàn)代人的材料,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而通常所說的數(shù)字展就是第二種類型。”藝術批評家徐子林說,“數(shù)字展的好處是顯而易見 的,一是符合普通大眾接受藝術的心理,數(shù)字展用科技手段立體地演繹了大師的生平、作品、創(chuàng)作思想和展覽,觀眾易于理解;其二是體驗感強,數(shù)字展營造的劇場 效果,很容易讓觀眾有帶入感。但它的弊端也很明顯,由于大多是商業(yè)展覽,為了制造媒體效應,引起觀眾興趣,不顧一切地夸大藝術家的傳奇色彩,把藝術演繹得 過分離奇。實際上這類數(shù)字展和藝術已經沒有多少關系,藝術只是他們用來營銷的一個手段而已。”他表示,一旦做不好,也許盈利能力很強,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 更大。尤其是讓本就欠缺藝術審美的中國普通觀眾,不僅遠離藝術,而且還更深地誤解了藝術。
批評家楊衛(wèi)認為,數(shù)字藝術展或復制品展覽只是輔助性的手段,通常是一個正規(guī)展覽的延伸,其自身很難做一個正式展覽?!俺沁@個展品本身能夠構成一個有明確指向的展覽,比如原創(chuàng) 版畫。但是大量的用數(shù)字或印刷品來替代原作,就是個偷工減料的事情。從普及大眾藝術審美的角度可以做,但需要向公眾說明是數(shù)字展、印刷品展或版畫展,而不 要巧立名目地以正規(guī)展覽的方式說成是某某大師展。”楊衛(wèi)說,“數(shù)字化只是一種新媒介?!?br/>
中華藝術宮副館長李磊說,把多媒體等新的表現(xiàn)方法和傳播方式運用到展覽中,本是好事,但要對觀眾說清楚,不要誤導觀眾把新媒體等同于原作,更不能利用概念上的混淆,欺世盜名。
喜憂參半的引進展
對 于此類商業(yè)性引進展,李磊歸納了幾個特征:以營利為目的、從美術館向商業(yè)空間轉移、藝術家知名度和話題性、展品等級參差不齊、用多媒體方式演繹等。“容易 混淆的是,有許多民營美術館引進的很純粹的學術展,因為成本很高會收取比較高的門票作為補貼,從而被認為有商業(yè)目的。但這種展覽本身還是公益性的,最終目 的不是盈利?!崩罾谔貏e提醒。
而對于現(xiàn)在的商業(yè)性引進展多舉名家大師旗子,徐子林認為有多個原因?!笆紫冗@種展 覽的盈利模式容易確定,在門票、衍生品開發(fā)、版權市場等方面都能很快計算出投資和回報。其二是容易產生轟動效應,包括媒體傳播、大眾熱情,起碼人氣不用太 擔心。其三是大師展覽爭議少,因藝術價值、歷史地位都有定論,無論對投資人還是主辦機構而言都是利好?!?但他也提醒說,在中國舉辦大師展,由于運作成本 高、盈利模式單一,加上中國觀眾還缺乏基本的西方藝術素養(yǎng),大多數(shù)是看看熱鬧,因而不無風險。
當然,商業(yè)化展覽 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在宣傳策劃和推廣上有著敏銳的市場視角。如“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展”在北京展出時,不僅拍攝制作宣傳片,推出千余種衍生產品,還使 用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宣傳,如北京地鐵1號線上的星空列車、向日葵列車,首都機場T3航站樓連廊矩陣宣傳,16663塊樓宇液晶——LCD四屏聯(lián)動等。據(jù)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該展在90 天展期內,觀眾超16萬人次,其展出地北京大悅城同期銷售額增幅14.8%,客流進店率21%。
李 磊用“喜憂參半”來形容當前的商業(yè)引進展。一方面,國際文化交流是多層面的,調動民間力量的參與和推動是大的方向;另一方面,除了文化事業(yè),還有文化產業(yè) 的發(fā)展,文化交流與商業(yè)活動有時在客觀上相互推動。同時,此類展覽向商業(yè)空間的轉移也助推了服務業(yè)的轉型和升級,在展覽的設計上也更加活潑親民。但同樣存 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如形式大于內容,娛樂性大于學術性,作品的真?zhèn)魏蛯W術問題的模糊不清,作品版權的歸屬等?!爸袊藢ξ幕囆g有非常高的熱情和學習 精神,但因為接觸少,如果展覽在很多嚴肅的學術問題、文化問題上不能明確,容易造成普通觀眾對藝術的誤讀?!崩罾谡f。
如 何做好引進展?楊衛(wèi)認為,需要有專業(yè)性的研究和策展介入,還要根據(jù)中國藝術的發(fā)展有針對性地尋找西方藝術史里有價值、有內容、有影響力的作品,既吻合中國 的情境,又能達到更好的傳播功能。“希望多引進一些正在發(fā)生的、在當代藝術史有影響的藝術家作品,注重同我們當下的聯(lián)系更緊密?!睏钚l(wèi)說,“不要只盯著莫 奈、畢加索這些熟面孔?!?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