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2000多年前西漢的海昏侯劉賀,一個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王后婦好;一個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進行時,一個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這兩個精品特展,甫一開展便引來熱切關注,每天的預約幾乎都已全滿。
這樣的場面,不禁讓人想起去年故宮推出“石渠寶笈”大展引發(fā)的“故宮跑”現(xiàn)象。確實,越來越多的文博展覽正成為城市最亮麗的文化風景。蘇州博物館的“吳門四家”系列展,匯聚了國內外十數(shù)家博物館的精品,自2012年起開展,持續(xù)4年吸引了上百萬的海內外觀眾;敦煌莫高窟一直是中外游客的游覽勝地……
說起來,文物展覽曾經(jīng)被認為是遠離大眾的、具有一定知識門檻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現(xiàn)如今,竟然變得如此風靡、如此大眾,值得深思。無論是拿著放大鏡來,對著一枚玉器細細觀察的老人;還是那些被罕見金餅“亮瞎眼”的年輕人;無論是好奇于“婦好”這個亦王后亦將軍的傳奇故事,還是被在位僅27天的西漢廢帝劉賀的戲劇人生吸引,一件件出土文物,一個個考古故事,足以讓每個觀展者沉浸在千年歷史之中。
很難想象,3000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將一塊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器,才有了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態(tài)可掬的對尾鸚鵡。那一套套大氣而不失華麗的西漢編鐘,雖靜默無聲,卻仿佛讓我們聽到了古老的宮商角徵羽……選擇與古老歷史對話,那些走向博物館的熱切步伐,與其說,是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后對“精品文化”消費的需求,不如說,這是現(xiàn)代人對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一種歷史敬畏。文物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好故事的講述者。果如其言!
常聽到這樣的觀點,認為歷史文物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曲高和寡”甚至“乏人問津”。但故宮特展的蜿蜒長隊、首博特展的觀展熱情,讓人欣喜又不失為提醒:公眾不是沒有“文化追求”,而是他們能夠觸摸到的有質量、有品位的文化產(chǎn)品不多。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