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郵幣行情

萬錢之母:兩漢錢范鑒賞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6-01-24







  范,一般與模相連用,即模范,初意是指古代鑄造銅器和鐵器時所使用的主要造型工具。錢范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一般稱為錢模。漢代王充《論衡·物勢》中講 “埏植作器,必模范為形”,才能鑄作器物。

  中國是最早實行金屬鑄幣的國家之一,現有的考古資料證實,至遲在春秋中晚期已開始正式鑄造錢幣,鑄錢工藝遠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即日趨成熟,先秦時已有范鑄,采用“分流直鑄”法,故錢多為上下鑄口。秦末以后,改用“直流分鑄”工藝,銅范、石范兼用。至漢武帝鐘官鑄錢,為求錢型統(tǒng)一,鑄餞由“祖范、母范、子范”逐次翻鑄。中國鑄幣工藝,最遲到漢武帝時的上林三官五銖錢,已經成熟、定型。尤其是疊鑄法,西漢初已使用,直至東漢晚期依舊盛行。在中國 2500余年的鑄幣發(fā)展史中,錢幣鑄造大致經歷了平板范豎式澆鑄、疊鑄、母錢翻砂鑄造三個階段。古代鑄錢工藝的演進,為中國貨幣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而作為鑄錢工具的錢范,有陶范、石范和金屬范三種,它們并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銅范又叫母范,是用銅雕刻成的范。較之泥范,是先進的鑄造工具,因為它克服了泥范鑄造的“一次性”的缺陷,一套母范制成后可以反復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對母范制作的技術性要求較強。母范的制作費工需時,必須標準精細,以達到設計的造型要求,母范制成后,印制子范則任何工人都可操作,其成品規(guī)格劃一,文字精整,且可大量生產。

  西漢時期制造金屬物件還沒有出現翻砂工藝,制造青銅錢幣普遍采用的是范鑄技術。鑄錢必須先制作帶有錢幣型腔的錢范,再將熔化的青銅注入錢范之中,待冷卻后取出鑄就的錢幣毛坯,加工而成。因此錢幣的生產數量和效率,以及錢幣的質量好壞,在很大程度上由錢范的制造技術水平決定。社會發(fā)展促進了對錢幣需求的擴大,迫切要求增加錢幣的供應,同樣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范鑄技術的改進,從而提高了鑄造錢幣效率。

  “西漢半兩”錢范為滑石質(圖1),形制為長方形,比較規(guī)整。長26厘米,寬9.3厘米,厚2厘米,重1356克。兩側邊緣有磨損,“直流分鑄”工藝,內鑄一橫3枚,兩縱12枚錢模,穿徑0.95厘米,直徑2.7厘米,澆口寬3厘米。范面頂部中有漏斗狀澆口,下與主槽相連,支槽通錢模。錢文“半兩”兩字為陰文小篆體,筆畫均勻,已隸化,錢體較薄,此范從錢形字體上看,當屬西漢高后所行八銖半兩范。石范的材料主要是地滑石和蛇紋石,這兩種石質有硬度低、質地細膩、易雕刻和耐高溫等特點。

  “東漢五銖”錢范,為銅質(圖2),形狀上長方下半圓,略似舌形,長23.5厘米,寬8.3厘米,厚1.1厘米,重1412克。范面較寬,“直流分鑄”工藝,范面頂部中有漏斗狀澆口,澆鑄口兩側各有一三角形榫,底部正中有一個三角形榫,下與主槽相連,支槽通錢模,內鑄兩行錢模共12枚,錢模直徑2.7厘米,穿寬1厘米,字文“五”字交筆較直,“銖”頭轉筆方折,字形結構嚴謹。還有一件“東漢五銖”銅質錢范(圖3),形狀上長方下半圓,略似舌形,長22.2厘米,寬度9.3厘米,厚1厘米,重1197克。范面較寬,兩側上部有磨損,“直流分鑄”工藝,范面頂部中有漏斗狀澆口,下與主槽相連,支槽通錢模。內鑄兩行錢模共10枚,錢模直徑2.5厘米,穿寬1厘米,字文“五”字豎畫交筆較直,“銖”頭方折,字文點畫布局勻稱。這兩件銅質錢范工藝精良,錢形規(guī)整,范面光平,字跡清晰。

  錢幣是傳承人類文化的最好載體之一,其本身折射出來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值得人們去發(fā)掘和解讀。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