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當代藝術展:人們更愿意接受小而精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12-27
今年5月,由于有太多中國人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甚至 “占領”了部分“國家館展”,導致肯尼亞宣布退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半p年展”這個藝術熱詞再次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而日前,廣東美術館也終于迎來了他們的品牌展覽活動,“亞洲時間: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正式開幕,但重疊的主題,再次使得不少觀眾對何為“雙年展”表示困惑。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梁婉瑩

  巨型展覽這種形式是否已經(jīng)過時?

  要理解何為“雙年展”模式,繞不開創(chuàng)辦于1895年、被認為是“雙年展鼻祖”的威尼斯雙年展。它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為了考察和呈現(xiàn)當代藝術最前沿和先鋒的發(fā)展流變。它通常分為主題展、國家館和平行展三部分。其中,主題展是“含金量”最高的展覽板塊。

  1993年,徐冰、王廣義、方力鈞等14位中國藝術家通過民間渠道首次被邀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那一年參展的藝術家在如今大多已成為當代藝術界明星級的藝術家,此后,“雙年展”似乎成為了一個“點石成金”的平臺。

  而真正使得威尼斯雙年展在中國掀起熱潮的,是1999年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20余位中國藝術家史無前例地獲得組委會的邀請,占全部參展藝術家的近五分之一,當年的藝術大獎由蔡國強奪得。從此,威尼斯雙年展帶動了國際藝術界的“中國熱”。

  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幾乎成為中國藝術家走向國際舞臺的必經(jīng)之路。在今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不但至少有9個屬于中國藝術家的平行展,更有超過100名藝術家參加了國家館,甚至把肯尼亞的國家館也占了大部分。

  無論是走向國外“雙年展”,還是在國內自辦“雙年展”,幾乎都成為了近年中國藝術家非常熱衷的行為。

  然而,浙江大學教授黃河清卻認為,“大多數(shù)雙年展都是老套路,單調而雷同。這種同質的多樣性是大多數(shù)雙年展的共性?!痹絹碓蕉嗟男袃热耸空J為,這樣的雙年展 含金量已經(jīng)日益下降。更有人發(fā)出“這兩屆的威尼斯雙年展,是被中國人的 資本 而非藝術所占領,雙年展的學術空心化越來越明顯”的感嘆。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院長助理、副教授吳楊波也發(fā)出了疑問,巨型展覽這種形式是否已經(jīng)過時?他稱,面對琳瑯滿目的大型展覽,“現(xiàn)在人們可能更愿意接受小而精、體驗到位的當代藝術展。巨型的、游樂場式的雙年展,是否仍然適合在這個時代繼續(xù)推進,值得思考”。

  國內大展始終面臨資金缺乏的困境

  自 1992年由一批藝術批評家尋求資金并策劃“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在中國第一次提出“雙年展”概念以來,雙年展在中國熱熱鬧鬧發(fā) 展了近三十年,但能一直辦下來的卻是鳳毛麟角。不少雙年展平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被搭建起來后,始終逃脫不了“首屆即最后一屆”的命運,無論是“廣州雙年 展”還是1993年舉辦的“中國油畫雙年展”在舉辦了第一屆后均不再重現(xiàn)。

  目前在國內相對堅持時間較長的“雙(三)年展”,有始于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和2002年在廣州開啟的“廣州三年展”。而曾經(jīng)口碑不錯的“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在舉辦了三屆后又戛然而止。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彭德曾認為“二十年來,所有的大型展覽差不多都在沿用 廣州雙年展 的模式,即先由策展人撮合投資人與當?shù)卣?lián)手參與,再請批評家組成評委會決定參展人選,簽訂合同,設立獎項”。

  著名評論家殷雙喜在回顧“廣州雙年展”二十周年時也感嘆道:“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大型藝術展覽,都面臨著缺乏資金保證、難以保持延續(xù)性的困惑。這與中國沒有建立起成熟的藝術贊助制度有關。”

  廣州“雙年展”何去何從?

  對于剛剛開幕的“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從主題上看,仍然讓人摸不著頭腦,“首屆”“雙年展”“第五屆”“三年展”,這些關鍵詞的重疊似乎超出了一般觀眾能理解的范圍。

  有趣的是,本次“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的總策劃人羅一平,在展覽開幕前不再擔任廣東美術館館長,而對于為什么要把兩個似乎看起來學術定位不一 樣的展覽重疊在一起;在其不再擔任館長后,第二屆亞洲雙年展將何去何從;“廣州三年展變身為亞洲雙年展”是否意味著重疊之后這也是最后一屆廣州三年展等系 列問題,羅一平以太忙為由,婉拒了收藏周刊的采訪。

  由此,本次“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不但留下了諸多疑問,甚至日后的去向也給觀眾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觀眾如何解讀主題真意?

  “雙年展”等展覽總喜歡用深奧難懂的主題,以及搭建一大批以“觀念”為由的藝術品,觀眾該如何觀看?從哪些角度理解?這始終成為觀眾與“雙年展”等展覽模式之 間一條不能逾越的鴻溝。哪怕主題的字面意思人人都能讀懂,但當人們真正面對一堆由實物組成的作品時,卻很難從中解讀出主題的真意。

  去年上海雙年展上,就有百名藝術青年坐在藝術雜志上,面戴口罩,以沉默的方式對抗,一說是對抗上海雙年展“名為社會工廠,實則脫離社會”,又一說是批評整個當代藝術生態(tài)晦澀難懂的現(xiàn)狀。

  吳楊波認為,雙年展這種大型的展覽平臺影響力將會逐漸消減,這是由當代藝術本身的內涵決定?!皟H僅依靠有趣、好玩來吸引觀眾的話,這是當代藝術本身的短板。作品神秘化、精英化越來越強烈,致使當代藝術與公眾的距離越來越遠?!?br/>
  亞洲多個地區(qū)曾經(jīng)長期受殖民與壓迫,始終逃離不出作為“他者”的殖民話語,但近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亞洲”的主體意識被不斷提出,藝術界希望通過藝術表達梳 理亞洲形象。例如剛剛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陌生的亞洲:第二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和廣東美術館的“亞洲時間: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 展”?!皝喼迒栴}”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藝術領域的熱門話題。

  然后,在黃河清看來,樹立亞洲形象有必要,但運用西方的東西來梳理自己的文化形象 卻值得商榷,“亞洲時間 也非常牽強,展出的都是美國式 裝置 ,沒有亞洲地域性,不過是亞洲制造的 美國式藝術 ,既然叫亞洲時間,那就應該是亞洲本土的歷史傳統(tǒng)與藝術方法,包括中國的雅文化也是一部分,可是,這個展覽哪里有呈現(xiàn)中國的雅文化?”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