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如何看待中國藝術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11-21]
德國作為二戰(zhàn)后歐洲當代藝術的中心地區(qū)之一,如何從戰(zhàn)后的文化沙漠發(fā)展成為藝術圣地?德國以及歐洲的收藏家收藏習慣與中國有何不同,他們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如水墨等,他們又是如何認知的?為何中國很多備受好評的作品在德國展覽,卻無人問津?針對這些問題,近日,記者在人民畫報社舉辦的“當代藝術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個性表現(xiàn)”交流會上專訪了德籍華人藝術家、德國路德維?!G夫勒繪畫博物館館長王海燕。
德國戰(zhàn)后如何走出文化沙漠
二戰(zhàn)后,作為戰(zhàn)敗國的德國一度成為文化沙漠,由于戰(zhàn)爭期間大量藝術家受到納粹迫害,不得不離開德國,旅居其他國家,造成德國藝術界的人才大量流失,出現(xiàn)了人才斷層。
戰(zhàn)后,德國政府為改變這一情況,鼓勵藝術展覽、學術批評等藝術活動,并提供創(chuàng)作獎勵,著力培養(yǎng)年輕藝術家,逐漸形成德國的藝術展覽傳統(tǒng),如每年2至3月舉 辦的南部卡爾斯魯厄藝博會、4至5月舉辦的北部科隆藝博會等。這些藝術展會成為了解德國乃至歐洲當代藝術發(fā)展現(xiàn)狀的平臺,也是年輕藝術家脫穎而出的機會, 每年來自歐洲各國的畫廊都會帶著各自看好和推崇的藝術家作品參加這幾大藝博會。
其中,卡爾斯魯厄藝博會尤其受到王海燕推崇,這一藝博會的創(chuàng)始人曾是一名木匠,他本人雖未曾專門學習藝術,但其挖掘藝術家的眼光獨到而敏銳,在他的經營 下,卡爾斯魯厄藝博會從一個較小的藝博會成長為歐洲三大藝術展會之一,在歐洲藝術界占有重要位置。而科隆藝博會則建立針對年輕藝術家的特別展覽贊助制度, 至今已贊助600多位藝術家,其資金來自于由德國內政部、德國北衛(wèi)斯法拉利行政區(qū)政府和科隆市政府共同設立的基金。
對于藏家而言,王海燕介紹,目前歐洲的收藏家主要存在涇渭分明的兩類人群:一類是純粹為了投資的藏家,通常他們只青睞那些市場表現(xiàn)不錯的畫家;另一類則是純粹出于興趣和愛好的藏家,一般會購買他們認為有品位的藝術家作品,而不是炒作的作品。
這對年輕藝術家產生了一定影響,有的年輕藝術家從默默無聞到一夜成名而身價倍增,很多人不是用眼睛看藝術,而是用耳朵聽藝術,評價一位藝術家變得不是看其作品的美感和意蘊,而是首先聽一聽其市場價格的高低,這種情況與中國目前的藝術品市場現(xiàn)狀很相似。
歐洲市場如何看待中國藝術
想要知道歐洲的藝術界如何看待東方藝術?很簡單,買一本歐洲365天的藝術掛歷,里面會選擇歐洲人最喜歡的一些藝術作品,其中最常見的東方藝術作品一般是 日本的葛飾北齋和中國的齊白石。王海燕說,齊白石曾是德國藝術界最熟悉的中國藝術家之一。此后,歐洲市場對于中國藝術的認知進入一個斷層期,直到上世紀 80年代后期,一些歐洲的藝術經紀人來到中國,發(fā)掘和推廣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普遍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今天,在歐洲發(fā)展的很多藝術家 的作品仍帶有鮮明的政治符號。
而從事水墨藝術的畫家并不被歐洲藝術界重視,因為歐洲人通常會將中國水墨歸類到水彩畫中,不認為水墨是當代藝術?!拔幕糸u造成歐洲藝術界對中國水墨藝術 的誤讀,但我在歐洲生活多年后,當我置身于西方藝術的生活環(huán)境中,卻更加發(fā)現(xiàn)水墨的魅力。我們的哲人和藝術古訓講究胸有成壑和一覽眾山,其胸懷和意境影響 了整個東方世界的藝術發(fā)展,中國的漢字、書法和水墨畫,開創(chuàng)了東方藝術的先河?!蓖鹾Q嗾f。
王海燕表示,她始終堅定地使用祖先發(fā)明的繪畫和書法工具,這些用天然材料和手工制作的宣紙、墨汁和毛筆,在紙上融合著水,緩緩流動?!澳擒S然畫中形似和神 似的圖案,堆積的色塊和線條的勾勒,所呈現(xiàn)的藝術效果是任何想象力無法事先構造的,這是水墨獨特的藝術魅力?!蓖鹾Q嗾f,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要讓東方藝術的 空靈含蓄和西方藝術的坦率寫實對話和交流,使得中國千萬年的歷史文化與今日世界風格融為一體。
好作品為何在德國無人問津?
王海燕講述了她在今年科隆藝博會上的經歷,在此次藝博會上,中國臺灣藝術家組團參展,占據了一個面積很大的展區(qū),選送的都是臺灣各大畫廊和藝術機構推崇的作品,在臺灣本地藝術界備受好評。但尷尬的是,這些作品到了德國后,前來詢價和購買的歐洲藏家并不多。
“德國人講話很客氣,你如果問他們對一幅藝術作品的評價,他們通常不會說壞話,但他們是否真正認可這一藝術作品,要看他們會不會掏腰包,不管價格高低,只有掏出真金白銀,才能說明他們真正認可了這位藝術家。”王海燕說。
在展覽現(xiàn)場,臺灣藝術家困惑地詢問王海燕,為何臺灣藝術作品參展無人問津,王海燕分析,這主要是因為臺灣藝術界沒有提前分析歐洲藝術品市場,特別是幾大重要畫廊對亞洲藝術界的看法,盲目地將自認為好的作品帶到歐洲,其實未必符合歐洲市場的口味。
王海燕建議,國內的藝術家想要出國展覽,最好事前做足功課,提前參觀歐洲的幾大藝博會、重要的博物館和畫廊,了解歐洲現(xiàn)在的藝術品市場情況,同時也能收獲很多創(chuàng)作靈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