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臺北故宮周功鑫:翠玉白菜人氣高因為一般人看得懂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5-11-20



  “就故宮整體而言,它的收藏是非常多元多樣的。當時運到南方的藏品,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選擇了被認為是精品的文物南遷。但現在的北京故宮也征集了很多文物?!?br/>
  11月13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出席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的新書首發(fā)活動。在活動之后的專訪中,周功鑫和澎湃新聞記者聊起了兩岸故宮,談及人們常說的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而臺北故宮有“寶”無“宮”,但其實,北京故宮的藏品量遠遠大于臺北故宮,而人們會有錯誤的印象,她覺得是因為北京故宮受制于宮殿本身的空間,無法展示更多的藏品。而大陸游客只知道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是因為大家都看得懂。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由周功鑫主編,試圖用150個成語為切入點,圖文并茂講述成語故事,并在書后介紹與每個成語相關的歷史、文化、生活美學和文物,由淺入深,也適合家長和老師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同時該叢書由好萊塢動畫分鏡師擔任藝術總監(jiān),繪畫采用電影分鏡的概念。據周功鑫稱《戰(zhàn)國成語與趙文化》繁體字版目前共印9000冊,已基本售罄。

  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臺北故宮有“寶”無“宮”?

  澎湃新聞:之前李敖說過北京故宮有“宮”無“寶”,臺北故宮有“寶”無“宮”,大陸也一直有好東西都被帶到臺灣去的說法,這種說法可信嗎?

  周功鑫:事實上,就故宮整體而言,它的收藏是非常多元多樣的。當時運到南方的藏品,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選擇了被認為是精品的文物南遷。但現在的北京故宮也征集了很多文物。

  那時南遷精品選擇的第一個方向是宋元的字畫和好的瓷器,可是清朝很多帝王的畫像我們都沒有。因為我們選擇的東西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是時間比較久遠的,所以南薰殿中早期一直到明代的帝王像我們都有??墒菑恼麄€中國歷史或者藝術史來看,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重要性。那個時候沒選擇清代帝王畫像的原因還是認為清朝就是當代。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人占領了東北。后來抗日戰(zhàn)爭結束沒多久,我們馬上又包裝來南方。所以從這樣的角度選擇帶走的東西,有其本身的考量。

  那么北京故宮給人這種有“宮”無“寶”的印象是因為它在辦展覽方面,會受制于宮殿本身的空間,它沒有現代博物館所需要的空間。所以不能做太多更新,要維持它原來的空間,只能做部分文物的展出。因此感覺上它只有宮殿,但事實上它收藏的文物非常多。從鄭欣淼院長上任就開始做清點了,到單霽翔院長,他說藏品有180多萬件?,F在臺北故宮的藏品大概是70多萬件。

  不過這次北京故宮90周年紀念有所改觀。因為單霽翔院長本身是學建筑的,所以他在空間的處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開放了不少以前封閉后經整修的宮殿給民眾參觀,一方面可以疏解人潮,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展覽的空間。

澎湃新聞:大陸游客到臺灣,都會去看人氣最高的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其實臺北故宮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寶物,那您對大陸游客有沒有其他游覽建議?

  周功鑫:這兩件物品人氣高的話,只是說大家能看得懂。因為白菜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的,而翠玉白菜是一個巧雕式的玉器,一般人看得懂??墒侨绻氵M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你就會明白這只是個工藝,它代表了晚清的工藝。但如果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里面的東西太多了。銅、瓷、玉和書畫等等,這些不同的類型都有各自的特質以及可供學習的東西,所以我是建議大陸的朋友眼界放大一點,各方面都多看一點。像瓷器有瓷器本身的美,有各個時期特別的風格。對于玉器也是如此,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東西,除了它以外,從遠古到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太多各色各樣的玉器。還有銅器和書畫更是這樣,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些,那種學習會是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藝術史是您的研究領域,那么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清朝這些模仿實物的雕刻藝術價值如何?比如和宋朝的藝術品相比較?

  周功鑫: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風格,當時在宋朝,他們的藝術品位是很高。除了它本身風格的特殊性以外,因為那個時候是皇帝帶著大家在做,所建立的高雅品位可以說是上行下效。在推廣和獎勵方面,造就了不少大的藝術家。這個倒是宋朝那個時候特有的。

  可是清朝也有它特有的。從瓷器來看,它的琺瑯彩瓷就非常特別,也具有特別的創(chuàng)新意義。所以我們在看藝術史的時候,每個時代有它特別的風格創(chuàng)建,這應該是被大家肯定和欣賞的。

  所以不能說哪個時代是最好的,不過宋朝藝術品本身的品質以及藝術的風格方面占的比例大,再加上宋朝本身是一個文風很盛、藝術品位非常高的時代。這個“高”和皇室的推廣、社會本身在那樣的氛圍中所塑造出來的成就都有關。

  瓷器到宋代有了很大的突破,那個突破就是因為市場需要多,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這樣的東西。在宋朝,到飯店去吃飯,要看用的器具是不是夠好,掛的畫是不是夠水準,才會到這個飯店來,這就是一種提升。另外我們從市場消費來講,有這個需求,所以很多人會大量做瓷器,選最好的進入到某些好的飯店;畫家也會拼命畫畫,因為有市場嘛,每個飯店、每個家里面都要掛好的作品。所以在宋朝從上到下都在這么做,上面的人在鼓勵,下面的人在仿效,所以成就了那樣的一個時期,一個藝術的巔峰期。

  澎湃新聞:您曾在采訪中說2009年的雍正文物展顛覆了雍正算計權謀的形象?能具體談談是怎樣利用展品做到的嗎?

  周功鑫:這個是因為我自己是學藝術史的。我自己從藝術的方面去猜想雍正這個人。比如從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人的瓷器來看,就覺得雍正的瓷器非常細雅,然后看他雕刻小品的那些東西,就是那么的溫潤雅致。這個我覺得和稗官野史所講的殘忍或者粗魯的雍正反差很大,我就想要做這個展覽,讓文物說話,讓觀眾去認識雍正。

  我們將他那個時代所有的文物展出以外,還展出了他的奏折。從奏折里面我們看到了他的為人。從他和父親、兄弟和臣子之間的互動,可以看出雍正是個有情有義、有感情的人,并且是個很用心的人。從雍正和內務府造辦處之間的溝通可以看出他自己會指點工人說,像瑪瑙杯,一定要從細處去看,打磨得深和久,讓它的圓潤感要出來。他批的奏折里面都是在說你要怎樣做到細致和文雅,所以可以看出他是有品位的人,他懂得怎么去看東西,還指導這些工人怎么去做。所以這些一展出之后,就是讓文物說話,再加上和檔案放在一起,大家就明白了他的為人。二月河來和我談的時候,他就說:“周院長,如果我先看這個展覽,然后再寫《雍正王朝》,那就會是不一樣的了?!彼跃涂梢钥吹竭@其中的史觀改變,而且二月河還是個歷史小說家。后來這整個展覽使得大家對雍正的看法都改變了。這和我自己做研究喜歡一手資料也有關,讓文物來說話,讓文物告訴觀眾雍正是什么樣的一個人。

傳統(tǒng)文化在臺灣

  澎湃新聞:臺灣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的重視與保留可能要多于大陸,那么在臺灣類似“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的青少年讀物,其出版情況是怎樣的?

  周功鑫:此類圖書在臺灣也非常少。因為兩岸的情況相同,臺灣的孩子們也都在應付考試,他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去看課外圖書。有人就說了,既然沒有這個市場,我為什么還要做。我說市場是靠創(chuàng)造的。如果你的東西能夠吸引小孩子,而且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階段,如果給了他們好的東西、好的讀物、好的資訊,他們的一生都會改變。所以我們希望通過他們熟悉的媒介,也就是圖像的認識和學習,提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功課之余,還可以想到這套書是可以幫助他學到東西的。

  這套書的效果的確出來了。大概兩個多月前,有個家長打來電話謝我,她說:“我特別要謝謝你,我有個六年級的女兒,平時不喜歡看書,尤其是課外書,因為學校的課程都應付不來??墒俏屹I了這套書放在家里,她一口氣就看完了,而且還讓我給她買第二套?!?br/>
  這套書用成語做媒介,因為我們知道,成語都是史實,里面的事事物物都是真實的。坊間的成語圖書都是四個字的解釋,看不到背后的史實和時代背景。而我們用成語作為媒介,介紹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生活美學甚至是文物。孩子們可能興趣只在于成語的部分,其他的像成語背景、成語的應用以及圖說故事和延伸閱讀,這都是為父母和老師進行親子閱讀等預備的,這個資料讓他們的認識更深,在帶領孩子閱讀的時候呢,孩子會獲得比較多。

  澎湃新聞:這里每本書后面都有很多博物館提供的圖片,也算本書的一大特色?

  周功鑫:有些地方是繪圖,沒有用到博物館的圖片。博物館原本有拍出來這些照片,但他們沒有檔案,而我們用的基本是博物館公開出版的資料。我們將來希望全部用照片。我們也想借圖書的出版來提升博物館本身在這些檔案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們也會幫他們找錢,讓他們去拍照片。我們希望這樣做到互相幫忙。同時我們有個數據計劃,讓每個博物館都建立一個數據庫,其中包括圖片和相關的研究資料,之后和我們一起合作,進行資料的云上傳,讓讀者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這些資料,能夠進行深入的學習。

  澎湃新聞:我看到這套書沒有采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照片,這是為什么?

  周功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zhàn)國時期文物都是傳世的,而我們這里選擇的都是出土文物,有具體的出土位置。文物的地域性和史實相結合,具有更強的歷史感和真實感。我們學習中國藝術史的時候,強調的是在地的認識。如果邯鄲的小朋友看到在邯鄲出土的文物,就會說:“我們邯鄲原來出土了這么多文物?!绷硪环矫嫦M伙@地域性的文化。

澎湃新聞:您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曾致力于文化創(chuàng)意工作,是指出售的紀念品還是?

  周功鑫:不止,那是和產業(yè)結合的。我的文創(chuàng)工作除了增加我們禮品店的供銷禮物外,還要使得產業(yè)增加文化底蘊,給他們做文化認識方面的訓練,讓他們在臺北故宮找到創(chuàng)意的源泉,打開他們的思考和靈感。

  我們在進行系統(tǒng)地授課,叫做“文化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習”,根據臺北故宮的收藏,有系統(tǒng)地進行介紹課程。因為他們來自產業(yè),一般對文物是有距離的,所以我先從感知的打開開始。初級半年的研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為期兩個月的感知打開,讓他們去接觸。對于聽覺,讓相關的老師帶領他們聽聲音,關于嗅覺,教他們怎么聞香;從吃東西來體會味感,還有視覺,教他們怎么看。因為感知的打開,靈感會從各方面涌來。第一,在多元的感知下面,會有自己的選擇,創(chuàng)意也容易產生。第二,當感知打開以后,創(chuàng)意有了,進入文物的學習,自己就有感覺了。我要用哪個時代的風格,我抓到了哪個時代的特質,這個適合為哪些人做設計,他們就會有自己的判斷。最后進入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我們還有請設計大師為他們做評審,如果他們做出了很好的東西,那就和臺北故宮做雙品牌,我們就會進行品牌授權。如果他們不想和故宮合作,那也沒關系,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行銷全球。

  澎湃新聞:對于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館的資源來說,最好是能夠實地參觀,但對于游客來說,很多時候都只能走馬觀花,如果想獲得更多,其實前期的知識儲備很重要,但這對普通民眾來說又很難做到?在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周功鑫:我倒是覺得去博物館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因為到博物館可以買書回去,可以聽導覽,現在也有一些影像資料,包括網上也有一些相關資訊。那么如果是有計劃的,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的題材,比如銅、瓷或玉,然后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所謂的系統(tǒng),就是用一段時間,集中精神,選擇喜歡的瓷器,從陶俑到歷代的瓷器開始看資料。這樣系統(tǒng)看下來,加上現在可以借助的渠道和媒介非常多。從這樣的學習中建構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認識,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獲得藝術的提升。就是要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學習。比如一般人不太容易進入到書畫里去,但是長期慢慢地累積,你就會慢慢地對畫有所了解,書法也是一樣。退休的老年人時間也比較多,可以有計劃地這樣做。近的話可以上網看看,有時間的話可以利用附近的圖書館,還有不要忘了博物館,是很好的學習地方。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