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印鑒定從九個方面入手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8-17]
璽印鑒定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每一朝每一代都有不同材質(zhì)、不同特點,且皇帝用璽,官印或私印,均有所不同,本文根據(jù)邵磊《古璽印辨?zhèn)螠\談》和張爽、劉妍《西漢官印鑒定概論》分別梳理出印材、銹蝕、治法、鈕式、印面、印臺、印名、印文、偽造等九個方面入手作具體分析,以作基本的鑒定辨?zhèn)畏椒ā?br/>
■本版整理: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方法1 印材
中下級軍官佩印為玉質(zhì)的,必偽無疑
各個時代的印章用材,有因其技術(shù)條件制約形成的時代特點,如有的官印,看印拓貌似漢魏間物,然實物竟以黃銅為之。鋅含量偏高的黃銅制品在宋代以后始漸普及,而隋唐之前則多為舶來品,稱之為“石”,殊為珍貴,是不會用以制作印章的。
在古玩攤鋪,常常見有覆斗鈕或各種動物鈕的仿漢“軍司馬印”“別部司馬”“部曲將印”玉印,玉質(zhì)粗劣,甚或還有各種作舊的斑斑污漬,然而這類中下級軍官佩印的真品皆應(yīng)當(dāng)是銅質(zhì)鼻鈕,作玉質(zhì)或鼻鈕以外其他鈕式的,都必偽無疑。
田黃石素有“印石之王”的美稱,由于極其珍貴,所以,仿冒田黃石或以次充好者屢見不鮮。田黃石的色澤以黃金黃、橘皮黃為最標(biāo)準(zhǔn);質(zhì)地特別溫潤、膩凝;其外觀品相,大多呈自然形狀,高大、規(guī)整的極其罕見。市面上仿冒的田黃石,多為尺寸大、分量重、品相佳者,外觀雖酷似田黃石,但其內(nèi)質(zhì)往往質(zhì)地松軟,蘿卜絲紋直而粗。
雞血石是昌化石中的極品。雞血石的作偽手法花樣繁多,較流行的有:
鑲嵌法。在雞血石表面少血、淡血部位,嵌入碎料濃血,再磨平上光。此種做法,容易在所嵌碎料濃血與原石交接處露出血色生硬、濃淡不一的破綻。
添補法。此種作偽手法的致命弱點在于,樹脂手感傳熱慢,沒有普通石材冰涼的手感,取普通石質(zhì)印材感受一下溫度,真?zhèn)慰梢粤⑴小4送?,雞血血色不自然且無氧化銹斑也會露出作偽的痕跡。
拼接法。主要見于外形不規(guī)整的擺件。缺陷是表面欠平整,接縫處會出現(xiàn)色差。
貼皮法。此種作偽手法以血色僵滯無層次感而最容易識別,石片彼此的交接處也不難發(fā)現(xiàn)拼貼痕跡。
另外,與先秦時期不同,秦漢時期對玉印,特別是官印以玉為質(zhì)有著極其嚴格的規(guī)定。西漢時皇帝六璽和后之璽皆為白玉。漢時王侯諸卿大夫亦有玉印,其狀為覆斗形,往往為私璽或殉葬印。
方法2 銹蝕
仿品有的銹斑呈粉狀,很不自然
傳世久遠的青銅印,銹色沉著自然,近年出土的“生坑”印,往往綠銹斑斕,直透肌骨,有的銹塊堆集,銹下閃爍水銀狀光點。
后世仿制品經(jīng)常用和漆法、化學(xué)蝕法、掩埋等手段人為造銹,銹跡膚淺,與肌骨若即若離,印體內(nèi)部銅質(zhì)如新,有的銹斑呈粉狀,很不自然。上手掂量,贗品分量重,有壓手之感,不如真品手感適中。
方法3 治法
偽印用硬質(zhì)刀刃鐫刻,刀痕畢現(xiàn)
指從印文鑄造或鑿刻的具體方法入手進行古璽印辨?zhèn)舞b定。如東漢以后的中低級官印文字,常以沖鑿的方法制成,而仿制的偽印,其印文多是以鑿印的打本制模后再翻砂鑄成。印文效果大相徑庭,視覺效果別扭。
秦漢玉印,絕大多數(shù)印面都能見到光潔凹槽而不會見到刀痕,而今的一些仿制品,不可能做到用“古法”來仿制印文,只能是用硬質(zhì)刀刃鐫刻,往往刀痕畢現(xiàn)。
方法4 鈕式
稱龜鈕璽印為戰(zhàn)國時期的,必是贗品
鈕式是構(gòu)成古代官印諸形制中的最核心要素。西漢官印對鈕式都有嚴格的制度,且同一鈕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又具有不同的形狀,因此掌握印章鈕式不同時期的發(fā)展演變特征,即成為鑒定各個時期西漢官印的一個重要手段。西漢官印的主要鈕式為龜鈕和鼻鈕兩大類,此外還有螭鈕、龍鈕、魚鈕、蛇鈕等及其他獸鈕等。
據(jù)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璽印尚未采用龜鈕,若龜鈕超前出現(xiàn),都是贗品。
除了新莽時期外,漢魏中低級軍官及縣令、長一級官員的佩印只合用瓦鈕或鼻鈕,違規(guī)逾矩使用其他鈕式的都是贗品。
方法5 印面
西漢官印尺寸一般較小,不超3厘米
西漢官印的尺寸一般均較小,其大小只有2厘米多點。其原因為漢制“通官印方寸大”,故印面在2.2—2.4 厘米見方,約相當(dāng)于漢制的一寸左右。
漢帝后璽印略大,為漢制方一寸二,印面方邊長約2.8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漢官印則為長一寸寬半寸的長方形半通印。這是漢印形體的最基本時代特征。
方法6 印臺
西漢官印的印臺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兩種
漢官印均由印臺和臺面上的印鈕兩部分構(gòu)成。根據(jù)官員品級高低,西漢官印的印臺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其中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為通官印,印面呈正方形,方寸大,約2.2—2.4 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為長方形半通印。西漢各個時期官印的印臺在形制和高度上有所不同,漢初有秦風(fēng)貌,印臺薄而扁平,厚度在0.4厘米以下,還有上小下大呈斜坡狀的;文景以后印臺一般厚約0.5厘米;西漢晚期印體由輕薄逐漸變得厚重,印臺增厚至0.8厘米以上。
方法7 印名
西漢官印通常只用“印”和“章”
所謂印名是指印章印文的自名。古代璽印一般均有自名,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古代璽印自名常見的有“璽、印、章、寶、記、符、節(jié)、信、關(guān)防”等等,例如先秦時期的印信一般均稱為“璽”,但至西漢則為帝、后專用印名;又西漢官印通常只用“印”和“章”,而不用其他印名,且印與章還有各自特殊的用法。
方法8 印文
西漢中期以前大多為四字印
西漢官印的印文皆為反字陰刻,因此,當(dāng)我們遇到一言為西漢印章的陽文印時,可斷其十之八九是偽印。
印體真而印面?zhèn)问遣⒉幻艿模鐾凉庞〕R姛o文印、印文漫滅或原本無字的素面印坯,古董商為牟利常持以偽刻印文。
其中,西漢官印中典型的字如:“印”字的末筆常作下垂?fàn)??!柏弊种胁肯聶M的兩端向上翹,而至東漢時即開始變?yōu)橐恢睓M。
稱謂具有時代特性,如漢時縣一般有左、右尉,故其官印的通常用法有兩種:一是縣名為兩字的常作某某縣名加上左尉或右尉,二是縣名為一字的常作某縣名加之字再加上左尉或右尉,如“海邑左尉”和“卞之右尉”等,但絕對不加“縣”或某尉之印,這是漢時印章稱謂的基本常識。
西漢官印的印面構(gòu)圖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一是界格,印面均有界格,但漢初期官印界格方正、平直,比較規(guī)范整齊,尺寸上也略大于秦官印,至孝惠文景帝時期界格已基本消失。二是印文排列形式和字數(shù),漢初官印印文排列并不固定,文、景帝時期趨于正規(guī);西漢中期以前大多為四字印,武帝時期出現(xiàn)五字印,但這時的五字官印僅局限于二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吏,曰某某章,至晚期五字官印在漢官印中普遍流行。
方法9 偽造
全部偽造之印往往錯漏百出
西漢官印偽作較多,歸結(jié)起來大致有三類:一是全部偽造,二是摹真仿造;三是真印偽刻。
全部偽造之印,偽者往往憑空杜撰。由于偽造者不知真印其貌,往往偽造漏洞百出,不是印章形制不對,就是官名、地名、印名、文字、篆法等存在明顯問題,如“梁王后璽”玉璽和“建威校尉”被偽造為鼻鈕。
摹真仿造之印,是指原有真印,而作偽者依照該漢印面貌另行偽制。這類偽印就其制作而言又有如下兩種情況。一是不知印形,依譜而作。二是完全依據(jù)真印進行仿作。此類偽印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照真印進行摹刻,二是以真印為母范翻砂鑄造與摹刻。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相關(guān)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