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內蒙古對外公布“十大文化符號”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7-03
呼和浩特7月1日電 (烏婭娜)1日下午,內蒙古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向外界公布了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內蒙古大草原、馬頭琴、那達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馬和紅山玉龍。
  文化符號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凝結和表達一定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象征形式。內蒙古文化符號標示象征著內蒙古文化的形象、特征和價值。2013年9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成立課題組承擔“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課題,專題開展了內蒙古文化符號調研。
  據(jù)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院長馬永真介紹,課題組歷時一年多,共征集到內蒙古文化符號210項。研究確定了較有代表性的30項文化符號展開問卷調查。最終確定了十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毅松具體闡述了“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的內涵與外延。
  一、內蒙古大草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河西走廊,地勢起伏綿延,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全區(qū)草原總面積13.2億畝,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其中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科爾沁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馳名中外。大草原是我國草原文化的發(fā)祥地和承載地,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馬頭琴,蒙古語稱為“綽爾”,是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其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和草原風格。馬頭琴的重要性已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器樂功能,成為蒙古族音樂藝術的代表性符號和象征。
  三、那達慕,蒙古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蒙古族牧民習慣稱為“乃日”(nair)。如今夏季那達慕、冰雪那達慕、旅游那達慕、國際那達慕等競相開展。以傳統(tǒng)搏克、賽馬、射箭“三項競技”為核心內容形成的新型那達慕,通過競技、儀式、展示、表演、交流等模式,開始實現(xiàn)多方面的成效。
  四、蒙古包,是一種帳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圓頂,通常用羊毛氈子覆蓋。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象征。蒙古包作為展現(xiàn)游牧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風貌的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不僅具有不可替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而且在旅游與文化深度交融、一體發(fā)展的大潮中開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五、成吉思汗,名鐵木真(1162—1227),于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成為大蒙古汗國開國可汗,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成吉思汗傾其畢生精力統(tǒng)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統(tǒng)一大業(yè),千百年來,被蒙古人民視為自己的偉大祖先而深受敬仰。
  六、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年2月,內蒙古達茂旗草原的蒙古族姐妹龍梅和玉榮為生產(chǎn)隊放羊時遭遇暴風雪。為了不使生產(chǎn)隊的羊群遭到損失,兩人頂風冒雪追趕羊群,直到在雪地里暈倒凍傷,身體受到嚴重傷害。她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集體財產(chǎn)的英雄事跡在國內廣為傳揚,是內蒙古廣大干部群眾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
  七、蒙古文,是用來書寫蒙古語的拼音文字,創(chuàng)制于13世紀。蒙古文是目前世界上極少數(shù)豎寫文字之一,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和歷史傳統(tǒng)。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浸透著蒙古人的深厚感情,成為蒙古族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八、敖包,亦稱“鄂博”,是蒙古語,意即“堆子”或“包”,是一種用石頭、柳條、樹木、草皮等天然材料構建的圓錐形祭祀載體。祭祀形式大致分為“紅祭”、“白祭”、“玉祭”、“火祭”等幾種。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祭奉天、地和祖先,期盼迎來一個風調雨順、五畜興旺、國泰民安的美好年景,蘊含著草原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諧、天人相諧”的生態(tài)理念和美好愿景。
  九、蒙古馬,原產(chǎn)于蒙古高原,雖然體形矮小,但經(jīng)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zhàn)場上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優(yōu)良的戰(zhàn)用馬匹。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馬文化是一種技能體系、知識體系、審美體系、信仰體系,是草原民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提出要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我們干事業(yè)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
  十、紅山玉龍,又稱C字型玉龍,1971年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厘米,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龍,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此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級別最高的考古實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藝術價值,是體現(xiàn)草原文化源頭的重要符號。(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