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傳訊

馬來西亞華人自費辦國學:國學不僅是穿唐裝漢服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5-03-10
昨日,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的4萬華人都在關(guān)注一件事,就是當?shù)厝ツ?2月嚴重水災,華人對當?shù)貫那檫M行全面摸底并捐助,其中一位祖籍廣東的華人特別引人注目。

  張偉慈是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2008年3月1日,他在馬來西亞吉蘭丹州開辦了第一家國學學堂——丹江弟子規(guī)教育學中心,免費為當?shù)厝诉M行國學授課,并開辦了提供免費就餐的素食館。

  起步之初,他的行為也被認為是“開倒車”。他說,他喜歡傳統(tǒng)文化,遇到好的老師,從商也積累了一定財富,他認為自己有特定的機緣來做這件事。近年來,他講學的足跡跨越中國東南西北,還在馬來西亞推動了“光盤”行動,此外,還推廣“素食”、“公益微電影”等風氣。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杜安娜、李華 實習生彭麗娜

  自己用200元的手機 投資公益一擲千金

  張偉慈,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他的祖父是廣東省開平市人,從小學習中文、馬來文和英語三種語言。他喜歡傳統(tǒng)文化,但他說,身居海外,“傳統(tǒng)文化缺失,對國學只是形成粗淺的認識?!?br/>
  2008年3月,他成立馬來西亞丹江弟子規(guī)教育學中心,免費教授學生傳統(tǒng)文化。當時有人覺得他瘋了,大家對他不理解,以為他在從事不法營銷,是在開倒車。他就一家家學校去推廣。他開設(shè)了幼兒班和小學班,學生們半天在學校接受教育,半天在弟子規(guī)教育中心學習。他要求每位家長每個周末都要來上課。他舉例說,學生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回到家看到父母在打麻將,父母沒有成為一個好榜樣,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家長連續(xù)三次不上課,就把家長和孩子勸退。然后再錄取候補學生,“每年大概有30多名學生候補?!蹦壳?,他的教育中心,一年教授學生70余人。

  與此同時,他的講學也走向國內(nèi),北至東北沈陽,西至內(nèi)蒙古,東至浙江,南到上海等多地講學。他也看到社會上形成功利思維的氛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有形式而無內(nèi)涵。

  同時張偉慈也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教授不能再是文言文“之乎者也”式的晦澀難懂,他從西方電影中,學習敘述方式。比如,他采取了“一問一答”的形式,學生在線提問有關(guān)當下愛情、社會、壓力等各方面的問題,他從論語的角度去回答。這樣生動的形式,學生們喜歡。

  “一個人可能剛開始為的是某些目的而在表演,但不可能表演幾年?!敝行牡闹驹刚哙嶜惣t看到張偉慈推廣儒學言行一致,簡單生活依舊住快捷酒店,至今用的是200多元的手機。而對于公益需要投入的資金,他卻不吝色,“拍公益微電影需要買設(shè)備,他直接給導演幾十萬元,助學捐款一投也是幾萬元?!?br/>
  “對我來說三菜一湯已經(jīng)很好了,而且吃飯不用花那么時間。吃一頓20分鐘還可以。”張偉慈說,住的很簡單,去上海講學時住的酒店100多元,“我們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如果我們講一套做一套說不過去。”

  他說,他們在推廣“光盤”,大魚大肉說不過去,所以一切從簡,“對我來說吃得簡單,住的簡單,精神豐富才是最重要的?!?br/>
  媽媽說我年紀輕輕搞老人家做的事

  記者:做這個公益肯定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從商是否奠定了基礎(chǔ)?

  張偉慈:這也是我那么瘋狂的原因,全馬來西亞像我這樣年紀不是很大,而且可以說放開自己的事業(yè),又可以弘揚或者學習傳統(tǒng)文化,有這樣條件的人不多,甚至沒有,經(jīng)濟是其中一個條件。

  記者:你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你怎么做到從喜歡傳統(tǒng)文化到能夠講授傳統(tǒng)文化?

  張偉慈:我想一是從小接受經(jīng)典教育;二是你既然要推廣傳統(tǒng)文化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要特別濃厚的興趣,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最重要你要好的老師,我有幸接觸到所以接觸到凈空老和尚、唐瑜凌等老師。

  記者:當時你的家人支持你嗎?

  張偉慈:好嘮叨。尤其是我媽媽,你在干嗎,那時候才30多歲,我今年41歲了,你30多歲在搞老人家做的事情??墒俏矣X得不是的,這不是老人家做的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應該做的事。而且也沒有人在做,確實要遭受不少的白眼。

  記者:從商的這種經(jīng)歷,還有現(xiàn)在你做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你覺得之間區(qū)別是什么?

  張偉慈:我做的黃金生意,過去所接觸的都是行家,顧客就是廠商、珠寶商等等,可是我現(xiàn)在所接觸的更廣了,我甚至到北京講學,我們可以跟部長、領(lǐng)導一起吃飯、聊天,可以跟導演、演員,跟各門各派各路人士都認識,我覺得挺好玩的,讓我的眼界都開拓了不少。

  記者:開始時阻礙多,是如何克服的?

  張偉慈:馬來西亞有1290多所華文小學,2004年到今年11年了,這十多年的推展,今天絕大部分的學校都知道《弟子規(guī)》是什么,這個阻力越來越小。從抗拒到認識,到認同。其實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是好多,我們有人出來講的時候,就會有志同道合的老師,還有很多我的師兄們,他們也一直出來在講,慢慢就變成了全馬來西亞的一種大風氣。它是從一個榜樣帶動一個榜樣的,聽起來好笨,有點像愚公移山,可是我們就這樣笨的開始。

  鞠躬、穿唐裝、漢服只是流于中國文化的形式

  記者:你提到在傳統(tǒng)文化可能是形式大于內(nèi)涵,那時有什么典型的例子?

  張偉慈:典型的形式就是見到每個人都鞠躬,有些《弟子規(guī)》老師見到高官顯貴就鞠躬,見到平民百姓就不理不睬,他那種鞠躬不叫鞠躬,叫諂媚。這個叫流于形式,而不懂內(nèi)涵。再比如,很多人搞傳統(tǒng)文化一定要穿唐裝、漢服,那是走形式。我見過一位女老師,他們在五樓辦培訓,結(jié)果她穿著很端莊,穿著唐裝。培訓開幕禮儀一過,我看到她從五樓下到二樓,進了洗手間出來就換了一套衣服,她穿得很性感。牛仔褲有好多洞,一個洞一個洞,頭發(fā)馬上就變形了。我把她稱為超人,一進了廁所就變形了,這個就叫形式。

  記者:你在傳播的時候怎么換一下你的敘述方式,讓學生、老師接受?

  張偉慈:我們之所以過于強調(diào)形式或者流于形式是因為我們不懂內(nèi)涵,是老師的過失。我在學怎樣敘述這樣深奧、難懂的文言文給年輕人知道。

  此外,還有公益微電影,比如這次剛剛拍的一部叫《常理舉要》,專門講理的。

  記者:你們是在恢復私塾教育嗎?

  張偉慈:私塾教育就是我們今天要復興的教育,什么叫私塾教育?從小讓他背,小時死背,大時活用,重要的是老師要引導,今天老師教五歲的孩子,可能老師不用回答,五歲孩子說我愛他,他不愛我怎么辦??赡艿搅怂?5歲的時候老師就懂得回答15歲的學生。而今天好多馬來西亞的《弟子規(guī)》老師,他們只懂得教5歲的孩子背,他們不懂得回答15歲孩子所提問的問題。我對老師的要求自己一定要日日新,不斷地溫故而知新。

  記者:你這邊的教育中心有幼兒班、小學班、家長班,為什么把家長也拉進來?

  張偉慈:我們中心的孩子一年大概70多位。每周上課5天,每天3個小時到4個小時。家長當中有一些企業(yè)家,還有白領(lǐng),有錢的有,沒錢的也有。家長也加入(學習),是因為我不想孩子學的時候,回到家里看到家長在打麻將。很多時候我們在這里之乎者也,回到家里看到家長在打麻將、喝酒。你會覺得孩子心里有反差。

  將“光盤”行動引入馬來西亞

  記者:你提到國內(nèi)東南西北很多地方講學,都在提兩個典型問題,一個信任危機,一個信仰危機,能細說一下嗎?

  張偉慈:這是國內(nèi)一名圖書館館長說的,他說中國人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信仰危機,失去信仰。他會誰都不相信,到最后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第一的。相信自己是很危險的,不講仁義道德,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信任危機,信任危機我本來是好人,可是我們受騙上當之后我就變成壞人,我不信任你,你不信任我。他會變成一種惡性的循環(huán),一直在擴大,再擴大。結(jié)果他就會變成一股大風氣。

  記者:你是如何把“光盤行動”帶回到馬來西亞?

  張偉慈:前年,馬來西亞最大的報紙《星洲日報》,刊載了我們的光盤行動,從那天開始,好多團體看到這個行動,都在效仿。一個接一個,在全馬來西亞開始推廣起來。我們推廣這樣的項目之后,這樣的運動分成兩組人,一組人叫教學團隊,一組人叫藝人歌手團隊,兩組人同時往民間學校團體出發(fā),藝術(shù)歌手團隊帶領(lǐng)十多個藝人,唱唱歌,“光盤”做成曲子。另外一些企業(yè)家說光盤很好,今天我們已經(jīng)從光盤到農(nóng)耕,讓孩子去接觸森林、大地、農(nóng)產(chǎn),自己去做耕種,了解一粥一飯來得不易。

  記者:你的祖籍是廣東開平,但你沒去過廣東講學,為什么?

  張偉慈:去廣東沒機會,有機會去走走。因為我老祖母給我說,廣東省開平縣張家村那所學校有刻上我們的名字,有機會一定要回去看。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相關(guān)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guān)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shù)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