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元、明、清瓷器造型的特點觀察方法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12-04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chuàng)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xiàn)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tài),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制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wěn)。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后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chuàng)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zhí)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于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后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制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臺、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臺、繡墩等不勝枚舉??梢哉f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制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