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鬲譜系研究》在京首發(fā)式 學術成果集大成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8-06
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陶鬲譜系研究》首發(fā)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由故宮博物院編、楊晶主編的《中國陶鬲譜系研究》一書,是當代中國陶鬲研究學術成果的一次大集結。該書共計100余萬字,由故宮出版社于2014年7月出版,將為以陶鬲為代表的中華古文化研究搭建起一種新穎的、穩(wěn)固的平臺。

  陶鬲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炊器,在中國古文化中存續(xù)的時間長久,分布的地域遼闊,變化的特征鮮明,被譽為中國古文化代表性的化石。這部文集從考古學文化的視角,揭示了陶鬲上下三千年、縱橫數千里的演變軌跡,對于追溯中華古文明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文集分為上下兩篇,并有附錄。上篇的八篇文章,是中國考古學界泰斗——張忠培先生及其主導的著作;下篇的十五篇文章為張忠培學生們的著作;附錄中收錄歷年來發(fā)表的陶鬲研究文獻目錄和陶鬲資料目錄。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強調,關于中國陶鬲的譜系研究并不是單純的古器物學研究,而是將其作為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考古學文化的譜系研究,還是陶鬲的譜系研究,都是一個復雜的研究和認知過程,該書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闡釋了《中國陶鬲譜系研究》作為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著作甲種第一號出版物的學術意義,他指出該書的出版提供了一種方法論的示范案例和典型樣本,從最細微的考古學文化因素的對比、分析和研究出發(fā),最終去思考中國文明起源到形成的恢弘課題,是用實踐具體回答了學與術、知與行、微與著、實與虛的治學哲理。除了提出新的論斷,還伴隨著對過去看法的修正,并提出了種種有待今后解答的困惑和問題。

  首發(fā)式上,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就故宮博物院參與的“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考古調查項目”榮獲“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向故宮博物院頒發(fā)了榮譽證書。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與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忠培共同啟動了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VI標識,希望借此契機,推動故宮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