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收藏投資

再談藝術品市場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4-08-01
供給、需求、商品、價格和中介,是一個市場形成的五個基本要素,藝術品市場也不例外。隨著人們認知的完善,市場也將更多地呈現(xiàn)正效應。

  《橋橋潤格》是鄭板橋為自己的畫所做的明碼標價,“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lián)一兩,扇子斗方五錢?!编嵃鍢蚴侵袊鞔a標價賣畫的第一人。

  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最初不是為了商業(yè),而是為了個人性情的表達,或是一種文化責任。所以,有藝術品的時代未必有藝術市場。讀到鄭板橋,始知市場已經(jīng)萌芽和成熟。鄭板橋賣畫,一方面是生活的窘迫所致,另一方面說明當時揚州的“市場經(jīng)濟”已頗為發(fā)達。

  藝術家的商品化,是市場的重要標志。潤格或潤例的產(chǎn)生,標志著商品市場的形成。

  有了供給、需求、藝術品和價格,中介商也就順勢而生了。先是在揚州、金陵有了畫店、古董店;后來在北京有了琉璃廠,在上海有了福州路、昭通路。達官貴人、封建遺老、文人商賈、少爺小開,有了一處飲茶、鑒定、買賣古董的好去處。這是晚清和民國收藏市場得以建立的基礎。

  至此,商品市場的五要素,即供給、需求、商鋪、價格和商品都齊備了。這個時期的中國收藏業(yè)雖然說不上繁榮,但和康干時代皇宮、官府的收藏已大為不同,日趨商業(yè)化和民間化。

  這種環(huán)境和條件,造就了民國年間文物和藝術品的高度市場化。當時大部分畫家無需上班,以賣畫為生。他們不知工資為何物,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以自己的習性安排作息。國家、政府也無需為畫家們的生計存過多擔憂。這種充分競爭的環(huán)境,反而造就了一批大師、大家和名家。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就是沒有領過工資的那批美術大師的代表。

  環(huán)顧今天的市場,已非晚清民國的市場可以比擬。這是一個在財富爆炸性增長的環(huán)境下,借助全球化、信息化和拍賣手段日趨現(xiàn)代化的完善市場。二十年前,當大收藏家張宗憲先生贈送筆者瓷器藏品集時,他在書上自詡“云海閣主”。他解釋說自己一生無數(shù)的時間在飛機上渡過,到世界各地參加佳士得、蘇富比的各類拍賣會。今天的收藏家及他們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又把藏品銷給各地的同行。

  市場本質屬性是不會改變的。商品市場的五要素,在今天還是一樣存在,但是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商品

  據(jù)文化部市場司2010年—2011年的統(tǒng)計顯示,傳統(tǒng)書畫占總拍賣市場61%的份額,它被清晰地分成了古代書畫、近代書畫和當代書畫。除了宋元明清,更耀眼的是二十世紀的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等名家,他們的作品成了市場的寵兒。現(xiàn)在百姓對書畫“以古為好”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改變,吳冠中、范曾、黃家玉、陳佩秋、劉旦宅,這一批代表當代中國畫壇的名家,喚起了人們對收藏新畫的記憶。中國書畫,源源不斷地提供新品,市場供銷兩旺。最讓人們尋味的是,新書畫的主人,紛紛拼搶中央和地方書協(xié)、美協(xié)的主席、副主席職位,試圖用現(xiàn)代的包裝方式,來提升自己商品的品質,也成為這個時代的商品特征。

  第二波沖擊潮是油畫,它在傳統(tǒng)市場并不突出,人們都不曾記得民國時期哪位收藏家以收藏油畫為特色。改革開放以后,油畫成為中產(chǎn)階級的收藏主流。當佳士得、蘇富比在香港首開油畫拍賣后,以陳逸飛為代表的油畫也浮出了水面,它以紅色系列、夜上海女性系列、周莊水鄉(xiāng)系列和西藏組畫,在市場掀起了一陣陣的波瀾。于是靳尚宜、羅中立等一大批名家的作品,也補充進了市場。中國老一代油畫家林鳳眠、劉海粟、顏文梁的作品確實有非凡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由于歷經(jīng)民國戰(zhàn)亂和二十世紀的動亂存量太少。

  最不曾讓國人料到的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成了拍賣市場的新寵,成了各地創(chuàng)意園區(qū)的風景線,諸如北京798、上海紅坊。一批年輕的畫家,一批一文不名的作品狂飆突起,價格仿佛一夜之間由每幅幾萬元上升到了幾十萬、甚至是幾百萬、幾千萬元。張曉剛、岳敏君等等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另一條商品流則來自器物。立體的、講究質材和做工的,有古有新。其品種豐富并帶有創(chuàng)造性。收藏、投資,既成的古董被炒被藏,邊邊角角的存量也被開發(fā)出來。

  瓷器,又一個大宗藏品,數(shù)百年來成為熱點的官窯終于日漸稀缺。于是有人想到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去歐洲尋找中國古代出口瓷。據(jù)說在當?shù)?000美元一個的盤子,到上海立馬賣價3000美元。人們竟相出國,淘寶熱帶到了域外。出口瓷之后,又開始發(fā)掘民窯精品瓷,民間祖?zhèn)鞯臇|西畢竟存量太少,需要開發(fā)新品,滿足存量貨幣的需求,當代藝術瓷應運而生。在景德鎮(zhèn)有一批當?shù)氐漠嫾依L制,一只瓶也出價不菲,甚而達到幾十萬的價位;而在城市,著名的畫家也加入了繪制的行列,比如上海的陳家泠先生,自己建有泠窯,一次可以燒幾十件,追求在高溫窯變之下出奇不意的色彩變化和偶然效果,這也吸引了很多藏家。

  此外,玉器、古書、郵票、錢幣、古玩、印石,不管新舊,層出不窮,商品越來越豐富,但比之于需求,有時又覺得還是不能滿足。

  供給

  畫店、古董商收藏了大量藝術品,是近年來拍賣公司的主要供貨人。他們追求的是藝術品的差價。在當今市場,畫店、古董商是供貨的重要力量。

  今天的藏家,已不是明清、民國的文人收藏家,他們會喜愛一些東西,終生保有甚至傳之于后人,但更多的是用于交換。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他們會大批出售藏品:一是以藏養(yǎng)藏。比如張宗憲先生賣瓷器時收書畫,賣書畫時買進琺瑯彩;二是年事已高,也會一次性處理,結束自己的收藏。比如晚年張學良將定遠齋藏書畫悉數(shù)交由臺北蘇富比拍賣;三是需用資金,且藝術品價格高企,在這雙重原因之下轉手出讓;四是收藏投資型的藏家,獲取有數(shù)倍、數(shù)十倍的利潤,實現(xiàn)投資回報。

  供給也是相對的、動態(tài)的。今天的買家是需求方,明天完全可能成為賣方也就是供給方。供需雙方在我們的時代完全可能是相同的族群。

  需求

  在過去的二十年內,市場需求方的變化最大的。七十年代,朵云軒有豐富的藏品,只等著“海外來人”,集古齋的彭可兆、黃草予以及博雅公司的王桂鴻,就是朵云軒生意上的救星,他們大批量訂貨,用六折定價并以180天的付款期結算。后來初創(chuàng)的朵云軒拍賣公司,也以境外買家為主力。到1993年的春拍,830萬的營業(yè)額,大買家已是港臺、新加坡的張宗憲、蔡泰和等。進入新世紀,境內買家已占盡市場風光,甚至活躍在全球拍賣場。

  歷史上畫家、藝術家、文人是收藏主體,耳熟能詳?shù)挠行毂?、劉海粟等等。而如今更多的是新起的實業(yè)家、投資人,如京、滬、浙商成了拍場的主力部隊,行家依然是穩(wěn)定的需求。另外,基金和投資公司等機構也介入了市場,成為一種新的需求。

  中介

  民國時期就有了比較發(fā)達的店鋪,基本上是夫妻二人加一、二位貼心伙計的結構,每年靠幾個熟客幫襯生意,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生意清淡,規(guī)模不大。

  上世紀九十年代,拍賣方式被引進,藝術品經(jīng)營才紅火起來。我國引進的是“克里斯蒂”,又稱佳士得、蘇富比的拍賣,其競價方式具有“三公”特點,即公正、公平、公開,讓買賣雙方感到便利愉悅。2011年中國拍賣成交975億,名列世界第一,最大的拍賣公司嘉德拍賣收入121億,保利收入112億。

  如今私人可以開店賣文物,但由于店鋪費用高昂,于是很多就開到了古玩城。以前上海的肇家浜路是錢幣、郵品街,后來搬進了云洲古玩城。福佑路一帶搬進了華寶樓。還有靜安古玩城、中福古玩城、上海古玩城、天山古玩城,最近新開的虹橋古玩城最大,有七百余個店鋪。如北京古玩城、潘家園,走一家可以看百家。

  還有散落在各處的畫廊,如北京的798園區(qū),上海有莫干山、紅坊、田子坊。畫廊有代理制,有布置現(xiàn)代的專賣店。偶爾做些展覽、出版之類的藝術包裝。據(jù)統(tǒng)計,2011年大中華區(qū)已有1649家之多。畫廊過后,就有了藝術博覽會。如上海藝博會,每年秋天在虹橋世貿中心舉辦,吸引不少中外畫廊前來觀賞推薦。

  現(xiàn)在,中介由實體走向了虛擬世界,網(wǎng)上畫廊、網(wǎng)絡拍賣、電視購畫、電視拍賣,都有人嘗試。藝術品份額交易、藝術基金會作為一種新方式也蠢蠢欲動。有了中介的多元化,藝術市場才算進入了現(xiàn)代化。

  價格

  拍賣業(yè)能在藝術品行業(yè)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源于藝術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和較大的彈性。文物拍賣價格的差異體現(xiàn)出藝術品價格客觀性的一面。但同一件藝術品的不同報價,也反映出買家的不同看法,因為藝術品報價更具有主觀性和偶然性。審美、感情、喜好,使人們看待同一件藝術品時出入很大,再加上人們富裕的程度不同,對同一件藝術品的出價就不同。

  藝術品的價格看似有規(guī)律,實則又無規(guī)律可循。當人們主觀上不再信任其藝術品它時,它會被踐賣;當人們想得到它時,它則會被視為尊貴。價值和價格往往相差很大。所以,人們往往會說兩廂情愿就是價格。一個愿賣,一個愿買就成交,沒有暴利一說。也基于這種特點,藝術品交易也最容易產(chǎn)生價格欺騙,其最容易發(fā)生的環(huán)節(jié)一是真?zhèn)?,二是價格。所以從業(yè)者,尤其是初入行者,確實要小心為上。

  現(xiàn)代的藝術品市場,價格比從前有了很大的改變和進步,表現(xiàn)在價格愈發(fā)合理。從前的價格主要局限在某地某店,偶然性大。現(xiàn)在的價格借助信息傳播方式和拍賣方式,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全球性,也更符合市場的規(guī)律。拍賣價、零售價、交行價越來越接近。其次,定價的方式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如拍賣行的底價、估價和成交價三者成為市場的標竿,但最終成交價起決定性的作用,虛價更容易被市場所識破。另外,藝術品市場價格體系更加透明。以前無處查價,現(xiàn)在的價格通過拍賣、媒體和網(wǎng)站大量透露,已形成龐大數(shù)據(jù)庫而便利查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