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評論:文物高價購買已不可避免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5-07
北大回購典籍,引發(fā)了網絡上的爭議。有網友認為,花億元從日本買回大量古典書籍,在許多網友看來是典型的“人傻錢多”。尤其是看到這是花的公共財政的錢時,許多網友還表示心疼。

  無獨有偶。4月22日《中國文化報》綜合《底特律新聞報》、《底特律自由報》諸媒體報道說,“北京保利拍賣”已參與底特律美術館館藏文物的競標,計劃出資10億美元購買底特律美術館的所有館藏藝術品。有網友當時一樣評說,“真是敗家子啊,你急什么嗎?抄底的機會多多”。

  筆者認為,這些網友看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也許并不客觀。文物的高價購買,當今已經不可避免,那么從海外高價回購中國流失文物有時也是迫不得已。近些年來,新貴收藏家的迅速崛起,國內藝術品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其收藏或投資需求,越來越多的買家開始關注海外市場,“海外淘寶”漸成收藏風尚。國家的表率、民間的參與、個人的義舉變成了今日涌動的文物回歸暖流。

  俗話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2009年,芷蘭雅集首屆年度峰會主題為“中國文物市場進入億元時代”,標志著我國文物市場正式步入“資本干預時期”,文物多少錢由資本說了算,這就說明了中國流失文物以高價回歸的必然性,因為文物價格是否看漲的關鍵在于投資方向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在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人將投資方向轉向“流失文物回歸”的時候,中國文物在海外收藏市場的價格也隨之節(jié)節(jié)攀升。中國流失海外文物回流熱潮,將中國文物推進世界高價位,推進了國際舞臺,進入國際大藏家的視線。

  在這里,我們要搞清楚“海外藏中國文物”與“流失海外中國文物”,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業(yè)內對“我國流失文物”的定義是,“1840年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百余年間,因不道德和非法手段流失到海外的中國文物”。這些中國流失文物的回歸主要有三種途徑,或說服海外持有者捐贈,或通過外交和司法途徑追索,或個人高價從海外購買。

  余下來的便是“海外藏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大多藏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博物館,相應來說是合法的。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7萬件,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在我國,政府一級的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文物限制較嚴,是嚴格禁止買賣交易行為的。而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同規(guī)模、門類的博物館均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出售部分館藏,作為彌補博物館經費不足,以及調劑館藏文物和藝術品的結構、數量和種類的一種手段。已有國外美術館藏品到中國拍賣的先例。如2007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曾拿出部分館藏清早期瓷器(18件)和部分中文古籍,委托中國嘉德拍賣公司進行拍賣,這也是海外博物館首次委托中國拍賣公司拍賣藏品。

  問題是海外博物館,并不是經常出售館藏的中國文物,一旦出售我們就該志在必得,及時購進,價高當然就在所難免。其實捫心自問,有的價格并不算高,譬如這次北大以18億日元購進“大倉文庫”2.8萬冊明版書,應該是劃算的。又比如前舉新聞例,“北京保利拍賣”斥資10億美元競拍底特律藝術館中的文物,應該也不算貴,因為佳士得此前評估此藝術機構藏品,其市值大約在4.52億美元至8.66億美元之間,這家藝術館是美國排名第六的博物館,館內藏品搜羅萬象,約有6萬件珍貴藏品,有畢加索、梵高、馬蒂斯、勃魯蓋爾、倫勃朗、羅丹、沃霍爾等大師的作品領銜,又有不錯的中國文物,如北宋劉永年的《家鵝圖》軸,如元代的《釋迦出山像》,如明代沈周與王鏊合作的《石榴圖》軸,如董其昌、文徵明、吳昌碩等藝術大家的書畫作品,燦若群星,蔚為大觀,倘若都能拍到,價格一般說是是可以接受的?! 穸?蕓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