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碑刻多遭后人毀壞 全國僅存兩座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3-31]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而古代刻書于石之風盛行,讓各種摩崖、碑刻,成為書法除傳世墨跡之外的又一重要載體。
中國歷代名碑名刻迭出,不但為書家所孜孜追求,對一般人來說,也是瞻仰先賢遺蹤、追慕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不少名勝以碑、刻聞名,如西安碑林、山東泰山。而在學界,曾有“天南金石貧”之說,反映出歷史上南粵大地缺少名碑名刻的尷尬。不過不久前,廣州市博物館副研究員陳鴻鈞、金石學者伍慶祿等數位專家學者公布了一批“廣東名碑”,讓眾多之前鮮有著錄的珍貴碑刻,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
每塊石碑的發(fā)現(xiàn)都有一個故事
廣東名碑散布在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的華南大地上(含海南),要網羅它們往往要付出許多心血?!稄V東名碑集》的編撰者之一伍慶祿講述了記錄這些名碑的艱辛過程。
《鼎湖山在犙禪師塔銘并序》碑位于肇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里,“山高林密,空氣潮濕,蚊蟲滋生,在山里找了兩天才找到。拓碑十分艱苦,渴了喝山泉水,餓了啃面包,還要時常防止蚊蟲叮咬。因為空氣潮濕,上紙不容易干,拓一張要等上一天;因為碑高達2.4米,只能找來幾塊參差不齊的石頭墊腳,戰(zhàn)戰(zhàn)巍巍地進行操作。陳恭尹此碑的風格,和其傳世墨跡跌宕瀟灑、不拘一格的風格大異,十分端莊嚴謹。奇怪的是,1996年出版的《肇慶文物志》卻不收錄該碑。”而在陽山縣賢令山拓摩崖《皇宋圣傳頌》,“崖高10米,三把竹梯扎成一把,人在上面顫悠悠,名副其實的如臨深淵”。
李文田篆書《朱子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碑》、吳大澂篆書《鄭君六藝論》均為廣雅碑。伍慶祿介紹,1989年,他在廣雅中學冠冕樓前看到四座佳碑(另外兩座分別是汪鳴鸞篆書《程子四箴》和張之洞篆書《許君說文解字序》)暴露在烈日下,碑面抹了一層厚厚的水泥。他試著找一根小鐵釘劃了劃,水泥塊很容易就掉下來。聯(lián)系了校長,愿意義務清理,但學校始終不同意。過兩年再去看,發(fā)現(xiàn)碑面已經打磨,盡管已經能夠看清楚文字,但嵌著水泥的文字已經有所變形。
《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在海南瓊山府城五公祠內,為宋徽宗趙佶書,碑額已失,馱碑的巨型贔屭仍存?,F(xiàn)存碑身高2.34米,寬1.21米,書于宣和元年。該碑瘦金體書法挺拔,舒展遒麗,運筆靈動。周刻回文,中暗刻青龍十八條,十分精美。伍慶祿指出,宋徽宗篤信道教,該碑于汴京刻成后,拓片分發(fā)全國各地翻刻豎立。宋徽宗是亡國之君,其碑刻多被后人毀壞,據了解,目前該碑全國僅存兩座,另一座在福建莆田。
據明正德《瓊臺志》記載:宣和元年御詔碑,立于府城北郊“天慶觀”內“萬壽宮”,元代“天慶觀”改稱“玄妙觀”,明永樂年間重修后,更名“三清觀”。1983年遷入現(xiàn)址,“巍然豐碑,屹立千年,《粵東金石略》未收,翁方綱曾到海南視學,還收集了海南的許多碑刻拓片,獨獨不見于此,亦一大怪事也”。
嶺南最早的唐碑存于肇慶七星巖
陳鴻鈞指出,廣東已知碑刻之最古者,為東漢靈帝熹平三年(174年)、原置于韶關樂昌縣周君廟中的《漢桂陽太守周府君碑》,內容記載桂陽太守周憬疏浚河道的事跡。自宋以來金石書籍多有著錄。這塊碑佚失已久,僅存幾十個字的殘拓片一張,為隸書,且與同期名碑相比,仍保留了較多的古隸風貌。
廣東自清代起曾出土過幾方隋碑,號稱“四大隋碑”。但有人指出《王夫人碑》是后人偽造,故而又稱“三大”。陳鴻鈞指出,隋代碑文不僅可以彌補史書之缺,而且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隋大業(yè)五年(609年)寧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碑文為楷書,面貌清晰,篇幅綿長,歷來為人稱道,康有為曾推舉此碑為學子購碑的參考,羅振玉的《雪堂碑跋》對此碑亦加贊許。該碑字體修長,渾厚端莊,開唐碑之先河。“隋代承前啟后,雖然書風未成熟就被唐代取代,但開流拓源,功不可沒。廣東地處邊隅,能有此杰作,也可見書法藝術已經普及各地?!?br/>
位于肇慶七星巖石室洞口,款署李邕的《端州石室記》,刻于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嶺南最早的唐碑。字正楷,結體方正,筆勢圓渾,筆意醇厚而又風神灑脫。李邕遺跡以行楷居多,只有這塊碑是正楷,十分珍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韓愈撰文、陳諫所書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是廣州現(xiàn)存最早的唐碑,為粵中名刻。陳諫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清代金石名家翁方綱盛贊此碑“尚有晉人意”。
本世紀初于廣州東郊小谷圍島南漢高祖劉康陵出土的《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為廣州唐五代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大有唐楷遺風。
草書入碑向來少見。廣州五仙觀內有宋刻《古仙詩碑》一方,書者為古成之,廣東河源人,曾任四川綿竹縣令,相傳得道后仙去。廣東草書向來不為人稱道,但這塊狂草詩碑,卻有著開張跌宕、意態(tài)橫出的氣象。
明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嶺南文化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書壇也逐漸興盛起來,石刻亦然。陳獻章為明中期理學大家,今存恩平的《恩平縣儒學記》,新會的《敢勇祠記》、《慈元廟碑》,肇慶的《城隍廟記》四方碑刻,都是他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
清代廣東碑學全國聞名
陳鴻鈞認為,清代碑學中興,書法藝術蓬勃發(fā)展,成績空前,廣東實為其中重鎮(zhèn),足可與江浙抗衡,半分天下。與屈大均、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的陳恭尹,雖世人多知其詩,但其書法造詣也很高,尤擅隸書,被視為清初廣東隸書第一高手。存于肇慶鼎湖山慶云寺后山的《鼎湖山在犙禪師塔銘并序》碑為陳恭尹晚年力作。七星巖石室洞內璇璣臺壁內另有一處粵中大書畫家、詩人黎簡所題書詩刻,黎簡擅長詩書畫,號稱“三絕”。
清代中期入粵的幾位學者名家翁方綱、伊秉綬、阮元、趙慎畛等既是官員,又是學者,留下了一批書法精品。如伊秉綬在廣州白云山鄭仙巖題書的《葉廷勛墓表》、阮元在廣州藥洲九曜園的行書《和翁方綱詩》一石、趙慎畛在九曜園的隸書《覃溪贊》刻石等,都是精品。
清代書壇出現(xiàn)了一股崇尚北碑的風氣,該風在廣東的早期倡導者便是曾任禮部尚書的順德“探花郎”李文田。他為廣雅書院所立之篆書《朱子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卓然大家風范。
民國時期廣東的書法名家也很多。胡漢民的《梁國一先生墓聯(lián)》、《鄧蔭南先生墓表》,林直勉的《五烈士墓碑記》、《抗逆衛(wèi)士題名碑記》,吳道镕的《屈翁山先生墓碑》,張錫麟的《重修陳獨漉先生墓碑》等,均為佳作。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