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文物修復保護要有可持續(xù)人才支撐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2-28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近日介紹,全國受重度腐蝕的文物數(shù)量目前是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作為館藏文物的保護,其保護措施第一位還是改善其保存環(huán)境。館藏文物修復工作面臨瓶頸制約。(2月25日《北京晨報》)

  文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實物見證,230萬件館藏文物重度腐蝕非同小可,修復面臨瓶頸亟須突破。假如損毀文物不能得到有效修復,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或將化為云煙,我們以及子孫后代回望歷史倚欄憑吊將會“無枝可依”。

  眾多館藏文物遭受重度腐蝕的現(xiàn)狀,折射文物保護不力尷尬。一則表明維護資金、技術不夠雄厚,專業(yè)人才非常薄弱;二則凸顯文物維修專業(yè)仍屬“冷門”,盡管國內已有近三十所大學開設有文物修復專業(yè)課程,但實際上生源難招,這從其錄取分數(shù)線偏低而報考者稀少可見一斑,親朋好友、鄰居、同事及其子女鮮有聽說誰報考此專業(yè)。

  文物修復遭遇困境甚至受冷落的深層次原因,一為政績浮躁癥。主要表現(xiàn)為掌握公共資源者對那些顯性的或彰顯形象面子的工程,表現(xiàn)出強烈追逐欲望,而對那些即便做了上級不察、民眾不知的事情了無興趣。文物修復與維護雖是不朽功業(yè),終歸只是不容易顯山露水的東西,投錢再多也沒有多大響動,于是管理者缺乏青睞它的原動力。二為社會功利病?!耙患谂菟疇顟B(tài)的青銅器從脫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兩年半,而尺幅比較大的絲織品的修復就要更長時間”,在急功近利的商業(yè)化時代,沒有多少人可以忍受長久寂寞心無旁騖經營如此“慢工出細活”。我們顯然不能將文物修復不力怪罪于文物修復人員未能寧靜致遠,畢竟他們“修復也為稻粱謀”,當現(xiàn)實很是骨感,即便豐滿理想也會逐漸消瘦下去。

  文物修復保護是一項恒久工程,必須要有可持續(xù)人才支撐。當前文物修復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高等院校文物修復專業(yè)顯得冷門,難以吸引“科班人才”矢志不渝;而民間掌握修復技藝的老藝人許多年事已高,部分技藝面臨失傳風險。要做好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很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實施文物修復人才“搶救戰(zhàn)略”。一方面,應將已經取得權威資質認證的現(xiàn)有民間文物修復技藝傳承人,納入文物修復特殊人才范疇,從特殊貢獻勞務報酬、專業(yè)人才津補貼等方面給予善待優(yōu)待,使其擺脫“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窘迫狀態(tài)。另一方面,加大高校文物修復專業(yè)人財物投入,定向培養(yǎng)各類文物修復專業(yè)人才,使文物修復后繼有人。此外,還應總結記錄當下文物修復遇到新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與時俱進對高校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yè)教材予以修編,使它能夠更好指導文物修復實踐。 ○ 龍須草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