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價格十年漲了30倍 收藏更考眼光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4-02-27]
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張春雷接受專訪稱:端硯的藝術性及文化內涵才是收藏端硯的重點
近日,肇慶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示范工作室的評選認定工作正式開展,并對每間工作室獎勵10萬元的發(fā)展扶持資金以促進肇慶端硯的發(fā)展,端硯的發(fā)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據(jù)介紹,近十年來,端硯的價格漲了將近30倍。
1999年開始,相關部門對肇慶硯石實施封坑,這讓原本稀缺的硯石更受到藏家青睞,端硯的材質自然也成為不少藏家判斷端硯價值的首要標準。然而,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官員、文史研究館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張春雷近日提出,端硯本身的藝術性及背后文化內涵,才是收藏端硯的重點,顛覆了過去以材質論端硯的觀點。
對話張春雷
記者:端硯原本僅供書寫時研墨,為何會演變?yōu)樗囆g品?
張春雷:最早的端硯出現(xiàn)在唐朝,發(fā)展于宋,全盛于明清,鼎盛于當代。從宋開始,硯的實用性與觀賞性兩者并重。文人墨客開始重視石品、花紋、雕刻、立意、構圖等。端硯細膩幼嫩、色澤豐富,需要制硯大師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精心雕琢。大師讓端硯成為藝術精品。
記者:在當代,端硯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什么新的特點?
張春雷:由于硯石稀缺和端硯作品的推陳出新,收藏人士更加青睞端硯。近十年,端硯的價格上漲了將近30倍,有些石品如老坑漲幅更高。
記者:短短數(shù)年間,為何端硯價格抬高了如此之多?
張春雷:硯石的形成需要經過幾億年,本來就是稀缺資源。肇慶處于大陸和海洋結合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其形成珍貴的硯石資源,其中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種石品為佳。
1999年,肇慶市政府決定停止開采位列四大名坑之首的老坑。2000年全面停止對其余名坑的開采,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還把端硯列入“保護性稀有礦產”名錄。硯石資源的稀缺性,是導致端硯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盡管如此,但民間偷采硯石屢禁不止,造成開采浪費,不少人粗制濫造端硯,即使沒有專業(yè)水準,硯石不求質量只求數(shù)量,造成硯石資源浪費。再加上一些有錢人囤積原材料高價出售,導致名師反而無錢進材料。
記者:目前收藏端硯的人越來越多,什么樣的端硯值得收藏?
張春雷:對于端硯來說,作品本身的思想內涵始終是最重要的。作品的構圖意念、雕刻手藝、文化內涵始終是最重要的。端硯的雕刻手法主要有高浮雕、浮雕、淺雕等,雕刻手法應視題材和硯形而定,因材施藝。但并不是雕得越精細越繁復,作品的文化內涵就越高。文化內涵應該是賦予作品思想性,讓觀賞者有所感悟和啟發(fā)。
因此,石材并不是最重要的,端硯和玉器不同,不要盲目追求材質,作品本身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尤其當端硯的研墨功能不再為主,而作為欣賞性藝術品成為主流時,端硯制作者必須轉變創(chuàng)作觀念,增強其作品的文化藝術含量。
像我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錦華、羅海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十二生肖題詠硯》,該套硯按照中國畫的章法和筆致構圖型,融詩、書、畫、印于一硯,十二首古體詩以生肖喻人,用典造句,充分彰顯了儒、釋、道的傳統(tǒng)理念。
記者:如今,端硯的實用性成為次要,以藝術性為主,端硯應該如何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
張春雷:端硯的實用性逐漸弱化,但在創(chuàng)作上不能丟掉端硯的主要特征,如硯池、硯堂等,否則就與普通石雕無異。因此,端硯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從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入手。以《嫦娥奔月》為例,硯中銘文:“嫦娥相知唯明月,碧虛桂枝溢清香。”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都懂,我們本來都覺得嫦娥獨守廣寒宮很凄涼,但如此銘文卻讓人思考發(fā)現(xiàn):嫦娥在廣寒宮有好友明月,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這個故事。
在此,需要提醒端硯的制作者和收藏者,在雕刻和鑒賞一方端硯作品時,既要注重石材、雕工、巧色、題材、構圖等元素,更要注重從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意境和內涵,從文化含量上多加研究。尤其當端硯的研墨功能不再為主,而作為欣賞性藝術品成為主流時,端硯制作者必須轉變創(chuàng)作觀念,增強其作品的文化與藝術含量。只有這樣,才能使其作品成為傳世珍品,被收藏人士追捧。
歷史給予端硯1000多年的文化底蘊積淀,我們一定要繼承下來。同時,要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通過創(chuàng)作給予收藏者和觀賞者正能量,不要一味追求材質,而是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