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虞山畫派藝術特展開幕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12-21]
上海12月20日電(記者 許婧)“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館藏虞山畫派藝術”特展20日在上海博物館揭幕,上海博物館自館藏作品中遴選王鑒、王翚兩位大家,以及他們的弟子如薛宣、楊晉、宋駿業(yè)、顧昉等精品力作共計92件/組,向公眾展示該畫派脈絡。
近現(xiàn)代的江南地區(qū)是“四王”書畫流散與聚集的重鎮(zhèn)。因此,諸如吳湖帆、龐萊臣、顧文彬等近現(xiàn)代收藏大家有甚多機會得到“四王”的精品。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四王”作品大都來自于他們的舊藏,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與代表性。
清代畫學家、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指出:“國朝畫法,廉州(王鑒)、石谷(王翚)為一宗,奉常祖孫(王時敏和王原祁)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無不備;奉常祖孫獨以大癡一派為法。兩宗設教宇內,法嗣蕃衍,至今不變宗風?!焙髞砑磳⑼鯐r敏、王原祁及其傳人稱為“婁東派”,王鑒、王翚及其傳人稱為“虞山派”,構成了畫史上的“四王”。他們共同繼承與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人畫精髓,在筆墨的經營與整合中,開拓了新的境界,是清初繪畫藝術的重要代表。
2011年上海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南宗正脈:上海博物館藏婁東畫派藝術”特展,主要展出了王時敏、王原祁及其傳派的作品。
此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后學津梁》,展出王鑒的作品。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避清圣祖玄燁諱改字符照,一作圓照,號湘碧,又號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王世貞曾孫。他受董其昌繪畫思想影響,崇尚以南宗為主的傳統(tǒng),并能融合北宗畫學,摹古功深,筆法非凡,好提攜后進,有“后學津梁”之譽,王翚便是其入門弟子。過去因其籍貫被視為“婁東畫派”,近年有學者從其創(chuàng)作旨趣,將之列為“虞山畫派”。
第二部分《山水清暉》,展出王翚的作品。王翚(1632-1717),初字象文,后易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少時拜同里張珂為師,后被王鑒、王時敏相繼收為弟子。對古畫的鑒賞、臨摹功力極深,宋代以來許多失傳的古畫,借王翚的臨摹得以傳世。康熙三十年(1691),由宋駿業(yè)、王掞推薦,入京擔任制作《康熙南巡圖》的首席畫師。告竣后,獲皇太子胤礽接見,并賜手書“山水清暉”四字。為“虞山畫派”創(chuàng)始人。第三部分:《嫡學傳派》。除王翚外,師從并受王鑒畫風影響的畫家另有薛宣、黃柱等,他們中有的甚至為王鑒代筆。而王翚的弟子與受其影響者更多,如這部分中的楊晉、顧昉、宋駿業(yè)、陸道淮、徐溶、釋上睿等;此外,吳暻的《山水圖頁》,似亦受王翚影響。
特展涵蓋了“二王”早、中、期的代表作品,從中觀眾可以極好地了解兩位大家的風格特色與藝術成就。另一方面,作為“南宗正脈”的姐妹篇,“集古大成”特展的推出,將有助于公眾與學術界對“四王”總體的藝術成就與深遠影響,有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與理解。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