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平:市場上的徐悲鴻作品絕大多數不可信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3-10-30]
徐慶平,1946年生于北京,是徐悲鴻的次子,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院長。作為著名的美術史論家,他又該怎樣評說父親的藝術影響力?
記者:徐悲鴻個人及其作品對我們有怎樣的借鑒意義?
徐慶平:只有熟悉中國和世界藝術發(fā)展的歷程,才能在中國藝術好像窮途末路的情況下讓其復興。如果你讀過“四書”中的《中庸》,就知道里面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什么叫做“極高明而道中庸”?具體到中國畫創(chuàng)作時,是寫意還是寫實,是抽象還是具象,處理黑與白的矛盾、虛和實的矛盾,甚至在畫一條線的時候,是緩和還是迅疾,是柔還是剛。只有把這些矛盾協(xié)調得恰到好處,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父親曾說“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今天中國畫所面臨的問題,與“五四”運動時期所面臨的一樣,可以看看我父親當時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會對今天的藝術家有所啟示。
記者:據雅昌網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拍徐悲鴻作品已超過萬件,當然這中間有重復上拍的情況。您認為這個數據真實嗎?
徐慶平:這個數據肯定不是真實的,即使包括重復上拍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我父親的真跡,在國內收藏最多的還是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有1200余幅,其中油畫100多幅;其次是東南亞地區(qū);再就是散落民間的一部分。所以市面流出來的作品,絕大多數不可信。
記者:現在很多人在反思徐悲鴻先生提出的“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您對此怎么看?
徐慶平:我父親要求學生完成一張素描作業(yè)后,還要默寫一張。打分的時候,不是針對先前畫的那一張,而是默寫的這一張。為什么這樣?因為只有你默寫出來了,才算真正掌握,才真正理解架構等要素。所以,素描默寫才是檢驗繪畫實力的和天分最好證明。素描只是他提出的第一步,只有過了這一步,才有可能往下走。
廣州美協(xié)副主席孫戈:
徐悲鴻已成中國美學傳統(tǒng)的一部分
傳統(tǒng)不是鐵板一塊,不是一個固化的模式。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創(chuàng)新,經過一段段歷史時期后,就變成了一個個的傳統(tǒng)?;赝?0世紀美術史,徐悲鴻、蔣兆和等人奠定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及美院教學體系,已經成了我們的傳統(tǒng),或者說我們傳統(tǒng)中的一部分。
不管你承認與否,徐悲鴻引進西方古典主義,的確徹底革新了中國人物畫創(chuàng)作,為中國水墨帶來了新的表現方式。所謂中西融合好不好,可能至今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話題,但你必須承認這已經成了既定的事實,并衍生出諸多新的可能性。
對于一種美學思潮或者一個人,顯然很難用簡單的“對與錯”來進行價值審判,而需把它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徐蔣體系及其倡導的現實主義,在特殊的年代曾一統(tǒng)天下,這顯然不是好事。但總不至于一棍子打死吧—至少,不過是迎合了政治的需要。
我們可以反思激進的“文藝革命”,并進行廣泛的理性探討。但試圖將“革命”徹底否定,這是不是另一種簡單的粗暴呢?是不是恰成了我們正要反思的“革命”本身呢?在這個文藝價值混亂的年代,什么人都可以隨意說,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呢?
“徐悲鴻把我們的美學傳統(tǒng)引進死胡同”的說法,委實欠缺理性。他所確立的審美原則,早已化為中國美術史的精神資源。不管怎樣,你繞不開徐悲鴻。
著名美術史論家蘇立文—
徐悲鴻作品僅止于合格
盡管一位中國的現代派畫家向我(蘇立文)表示過一種激進的年輕藝術家所共有的觀點,即徐悲鴻使中國藝術的發(fā)展滯后了50年,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徐悲鴻的有生之年,他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而他的奮斗、成功和失敗,或許比其他任何藝術家的經驗都更能影響中國20世紀繪畫的歷史。
在相對短暫的生涯中,徐悲鴻走過了從清末一個畫祖先肖像的畫家到一位沙龍油畫家,再到一個共產黨政權下的模范藝術家的路程。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一個理想主義者和一個浪漫主義者,在藝術技巧和目的的嚴肅性方面為學生們樹立了崇高的典范。人們一直這樣認為,也應當這樣認為,盡管他的技術革新對中西對話是一種貢獻,然而他不是一流的藝術家。
他的繪畫不論是水墨畫或是油畫,少數風景畫除外,很少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感,或者一種視覺的內在緊張感,甚或是一種愉悅的美感。他可能是一位熱情的愛國者、一位忘我的教師,但是對于一個畫家來說,說到底唯一的一件事—繪畫本身,他卻缺乏劉海粟和林風眠那樣的熱情和虔誠。因此,他的作品幾乎僅僅止于合格而已。
此外,當徐悲鴻24歲來到西方時,對于1880年之后的歐洲繪畫視而不見,也從沒有再度審思過它們。與畢加索和馬蒂斯同居于巴黎,他似乎對此完全漠視,對于更前衛(wèi)的東西甚至更加仇視。
他認為“形式主義”的藝術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墮落;形式主義者堅持藝術不過是“藝術家思想的反映”,因而將藝術與生活分離。徐志摩與徐悲鴻爭論,指出他把美等同于寫實主義,而美存在于形式自身。徐悲鴻明顯的無視,似乎是用心良苦的,因為他真誠地相信他的學生所需要的不是根基膚淺的現代派,而是西方技巧的堅實基礎。他貢獻了值得贊揚的東西,或許這就足夠了。
他人眼中的徐悲鴻
徐悲鴻可以稱為畫匠、畫師、畫圣,但是他是“美盲”,因為從他的作品上看,他對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畫《愚公移山》很丑,雖然畫得像,但是味兒呢?內行的人來看,格調很低。但是他的力量比較大,所以我覺得很悲哀。審美的方向給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蘇聯的影響,蘇聯的東西還是二手貨,從歐洲學來的。這些東西來了以后,把中國的審美方向影響了。
—吳冠中著名畫家
我有時候真想寫本《素描批判》,不像現在那樣把素描作為金科玉律。素描在我國美術教育中有如此地位,與徐悲鴻有關。徐悲鴻好像說過,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我沒有素描基礎,不是照樣畫創(chuàng)作?中國傳統(tǒng)繪畫從來就不畫素描,難道就是沒基礎了……但如今徐悲鴻如果回來,到各大美院走一圈,恐怕要抱頭鼠竄。素描變得像今天這樣,完全是為了應試。
—陳丹青著名畫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