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的發(fā)展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2-03-20]
我國的近代瓷學研究可劃分兩個階段,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學者們主要依據(jù)有關陶瓷文獻進行考證,尤其是宋元以后的陶瓷著錄,如蔣祁的《陶記》、曹昭的《格古要論》、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大清一統(tǒng)志》等書。
1928年陳萬里先生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對浙江的龍泉窯青瓷進行實地古窯址考察。他搜集大量瓷片標本,進行排比研究,開辟了一條瓷器研究的新途徑,為現(xiàn)代陶瓷學奠定了基礎。他著的《瓷器與浙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作。故宮博物院藏品唐越窯短流執(zhí)壺,就是陳先生1936年在紹興一個墓中發(fā)現(xiàn)的,墓志碑上有唐元和五年年號,是唐代越器的鐵證。50年代以后,瓷器研究家馮先銘先生集錄了大量古代文獻和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調查了全國南北各地的古代瓷窯遺址,對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古窯址集中地區(qū),進行了深入的考古調查,基本上弄清了中國古代瓷窯的分布及其南北重要瓷窯的發(fā)展歷史。馮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史》總結了歷代陶瓷史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這一階段研究的最高水平。
鑒定中國瓷器的年代,宋代以前主要是依據(jù)墓葬,通過對大量帶紀年墓出土的瓷器,找出各個時代造型、質地、釉色、裝飾等的特征,以此作為鑒定宋代以前瓷器的依據(jù)。
明、清時代瓷器年代是從帶年款的官窯瓷器排比出來的。以帶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紋飾風格作為標準,用以解決不帶年款的官窯與民窯瓷器的斷代問題。
現(xiàn)代陶瓷鑒定開始引進科學技術進行檢測。目前主要有三種辦法:
一、利用加速器C14測定方法,主要是用于史前遺址中陶器年代的測定。
二、“熱釋光”的基本原理是陶瓷器內有石英、長石等礦物晶體,對熱釋光測年技術這些晶體起著紀年的作用。陶瓷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燒掉了原有的年代數(shù)據(jù),同時又開始了新的紀年。利用了這一原理可以對陶瓷器進行鑒定,這種方法的弱點是鑒定時需要取樣,也可以用放射流照射作偽,“熱釋光”的檢測方法目前主要用在陶器上。
三、“無損”檢測法是采用直接測定,顯示胎釉的原料及其化學組成,進行聚類排比的一種方法。這需要建立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庫越是豐富準確性就越大。
中國收藏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