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木心:用心靈撰寫文學史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3-06-13
  去年年終的一個大雪天,我在北京理想國圖書公司做客,陳丹青也在。那天正值木心《文學回憶錄》出版,他特地到出版社接受電視臺的專訪。采訪進行得好好的,卻聽見陳丹青罵起人來。他怒目圓睜,言辭激烈,把漂亮的女主持晾在一邊下不了臺。一問,原來是節(jié)目組為了煽情,特地請了兩個小學生到現(xiàn)場,用奶聲奶氣的普通話朗誦木心的文字。他覺得,用孩子來演戲,太虛偽,對死去的木心,是不敬。

  在各種場合見過陳丹青說木心,講木心,苦口婆心也好,嬉笑怒罵也好,從來沒覺得動容,但是那一天,我突然有點被擊中的感覺。或者應該說,我無端地感覺自己也被罵了。而且罵得對。

  時間退回到2006年。那時候木心的書剛剛在大陸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陸陸續(xù)續(xù)推出他的作品集十幾種。我在第一時間買了《哥倫比亞的倒影》和《溫莎墓園日記》,漫不經(jīng)心地看了,然后在年底的圖書盤點上,以書評人的身份把木心放到了“經(jīng)典”的榜單上,跟卡爾維諾、本雅明、阿倫特、托妮·莫里森和黑澤明放在一起。事情雖然這么做了,但當時寫文章的心意還記得——要花哨,要扯人眼球。于是我寫道:“因為木心出現(xiàn)的方式有些離奇,便有了戲劇化的效果。我喜歡的是他文字里的那股風流勁兒——有點像男旦,長長的水袖拋出去,唱腔和身段亮出來,頓時滿堂華彩?!蔽也挥浀米约涸趯懴逻@些浮華文字的時候內(nèi)心有足夠的敬意。我得承認,我并非像宣稱的那樣看重木心,他文氣和才情都高,但終究與時代隔得太遠,像是從時間的沙漏里流瀉在半空的金沙,找不到落腳之處。所以我只是浮光掠影地在木心的書本中流連一番,偷得一點文氣,從此束之高閣。

  “在陳丹青的罵聲中,我拎著上下兩冊厚厚的《文學回憶錄》離開理想國,在雪地中,像提著兩盞小桔燈。”我在日記中寫道。所謂“小桔燈”,一方面指兩本書,一桔色一粉色,婉然可喜,另一方面也指我重新閱讀木心的愉悅。確切地說,我是被木心的《文學回憶錄》驚到了,又被迷住了。就拿開篇的古希臘羅馬神話來說,我讀書幾十年,兜兜轉轉學過歐洲史、世界史、文學史、社會學史,但這些神話人物在腦子里始終是一筆爛賬,記不住、理不清、搞不懂。但是到木心這里,一下子豁然開朗。因為他講的不僅僅是神話故事,還有神話里的人情,比如他開篇就講朱庇特化成白牛追求歐羅巴,一句話讓人無語凝咽:人見到初愛的人,從不直接趨前……然后是阿波羅愛達佛涅,種種執(zhí)著和瘋狂,一言以蔽之:阿波羅以肉身之愛追求形上之愛。讓人過目不忘的是俄耳浦斯,木心說:“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兼音樂家還會再來嗎?我以為不復再返,只能零零碎碎地活在地上的藝術家身上。莫扎特、肖邦就是一部分的俄耳浦斯——莫扎特是俄耳浦斯快樂、和平、祥瑞、明亮的一面,肖邦是憂傷、自愛、憚念、懷想的一面。”凡此種種饒富深意而又極具韻味的總結性句子,不時從書中跳出來,讓人眼熱心跳,讓人擊節(jié)贊嘆。

  這是一種顛覆性的閱讀體驗。在我們既定的文學視野中,文學史從來都是一座被高度知識化、模式化和體系化的殿堂,每一個作家都有定論,每一部作品都有中心思想,然而現(xiàn)在木心告訴你,那些都不作數(shù),“孔丘的言行體系,我?guī)缀醵挤磳Α保吧袂且粓鲐瑝?,是架空的,是但丁偉大的徒勞”,“我不喜歡丁尼生,桂冠詩人尤其討厭,好像皇家寵物”,“羅曼·羅蘭的所謂轟轟烈烈,其實就是婆婆媽媽。理想主義,其實是一種感傷情調(diào)”,“博爾赫斯是小說家寫詩,我是詩人寫詩”……木心哪里是在講文學史,分明是在寫小說,他每評及一個作家一個時代或一個學派,都險象環(huán)生,峰回路轉,像武俠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不然,何以理解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心醉神迷與欲罷不能?陳丹青在整理《文學回憶錄》的過程中,亦覺得它更像一部“荒誕小說”。

  荒誕的是,這部“荒誕小說”的真正主角不是文學,或者作家?!段膶W回憶錄》的框架和格局,借自鄭振鐸的《文學大綱》,以時間為縱軸,以各個國家的代表性作家與作品為橫軸,交織成一份體例龐大和面面俱到的世界性文學景觀。然而木心并沒有野心勃勃到要譜寫一部煌煌文學史。他只是想借這個龐大的結構來表達自己。就好比你來到“世界之窗”,發(fā)現(xiàn)每一個房間都是木心的客廳——他無處不在,他熱心熱腸地打開每一扇窗戶,與你分享他所看到的文學風景,你能在任何一部經(jīng)典作品中看見他的身影:少年時,青年時,中年時,老年時。按照陳丹青的說法:木心的記憶,是一份民國青年的閱讀史。在我看來,他借這份廣博的閱讀史完成了自己的心靈成長史。也就是木心說的,“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我的時代”。

  一個時代往往在那些受其影響最小,離它最遠,因而也受難最深的人身上打上最清楚的烙印。這是漢娜·阿倫特評價本雅明的話,用來描述木心再合適不過。木心看起來離時代很遠,這位隱居在紐約的作家和藝術家,56歲才在臺灣發(fā)表作品,79歲才在大陸出版作品,他幾乎是刻意地保持了自己與文學藝術圈的距離。在他生前,他出版了所有的文學作品,卻拒絕出版這份珍貴的《文學回憶錄》,將自己局外人的身份保留到了最后。是陳丹青的努力把他最終回歸到漢語的正統(tǒng),讓他在自己的閱讀史中實現(xiàn)了“從遠處回,從高處下,從深處回”,而那些在我看起來懸浮于半空的金沙金粉,也終于借助《文學回憶錄》塵埃落定。

  關于閱讀,我最喜歡木心的一句話是:現(xiàn)實中人來人往,找不到好朋友,書本中有。后來我學會用真的感情來對待他們,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感情總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觀念上。寫過《西方正典》的美國作家布魯姆說過類似的話,閱讀經(jīng)典的全部意義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獨,這一孤獨的最終形式是一個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我相信木心也是在閱讀中完成了這一命運,他說,“我講完了文學史課,得從此沉默了?!?br/>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