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殘本發(fā)現(xiàn)流布記:抗戰(zhàn)勝利后神奇再現(xiàn)臺灣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2-10-10
  葉恭綽(1881-1968)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之前,曾赴歐洲考察實業(yè)。即將歸國赴任的1920年某日,在倫敦一間小古董鋪里閑逛的他,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冊《永樂大典》的零本。他隨手翻閱,這可不是一冊普通的古籍,姑且不說《永樂大典》本身的價值與難得,這冊零本竟還是專門的“戲字本”,其中輯錄的戲文均是聞所未聞的古本。博聞廣見,本身也是收藏家的葉氏,憑借多年的閱歷,感到事關重大。他迅即購買了這一冊古籍,不久就將它帶回了北平。

  ■葉氏發(fā)現(xiàn),北平圖書館里留存的這一卷《永樂大典》是專門派人抄錄的副本

  回到北平之后,葉氏到北平圖書館對這本標明為《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的古籍進行了查證。結果驚奇地發(fā)現(xiàn),北平圖書館里也沒有收藏這一卷《永樂大典》,圖書館曾專門派人抄錄了一份副本留存。他為之感慨道:“此僅存之本,誠考吾國戲劇者之瑰寶也?!?br/>
  十年后,1930年春,繼魯迅之后在北大講授中國小說史的馬隅卿(1893-1935),聽聞了關于這本古籍的神奇?zhèn)髀?,立刻趕往北平圖書館一窺究竟。馬氏此行,并非普通藏書家搜奇探寶式的一飽眼福而已,他是代表“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來尋訪可資校印流通、學術研究的珍罕古籍。就在一年前,1929年,他與友人發(fā)起“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剛影印了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的《清平山堂話本》。經(jīng)過一番考察,馬氏認為此書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迅即表示,將以北平圖書館的抄本為底本,校印出一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來。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再造本,成為中國衍生出來的第一部可資學者們方便利用的優(yōu)良底本

  1931年5月,由沈尹默封面題箋,錢玄同扉頁題箋;鈐有“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版權章的,一冊大十六開精白紙線裝鉛印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翩然面世。

  這本書的印制之精良,是遠遠超過此前的《清平山堂話本》影印本的。即使是用于刊印的鉛字字模,也選用了由印書、藏書名家董康主持的百宋印書局專用字模。這套字模是以董康收藏的宋版《龍龕手鏡》中的字體摹刻翻制,其制作之精可想而知。這套字模分“北宋聚珍版”與“南宋聚珍版”兩種,而《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印制,恰如其分地選用了“南宋聚珍版”字模,無論是字體本身的清秀疏朗、精致悅目,還是字體風格正好符合書中所輯南宋戲文的風范,這樣的印制水準多少還是有點再造“善本”的意味了。此外,無論從紙張、開本以及名士題箋的鄭重其事來看,這都是繼葉氏在英國發(fā)現(xiàn)原本之后,在中國衍生出來的第一部可資學者們方便利用的優(yōu)良底本。

  ■后人猜測,未能影印原本是為控制成本、便于校正,對普通學者更具使用價值

  據(jù)說,葉恭綽從英國帶回《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之后,因其珍貴難得,不久便將其存入天津某銀行保險柜中秘藏。

  有一種猜測認為,之所以未能影印原本,是馬隅卿等人可能根本未能聯(lián)絡到葉氏本人,或者直接被葉氏拒之門外。但這種猜測也隨著《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印行不攻自破,因為在書后的跋文中,葉氏明確提到了他“亟愿此書流通”,“影印姑待他日”。

  那么,馬氏等人未能影印原本,而代以鉛字排印的校印本,則只可能是一方面限于資金有限,且原本篇幅較大,全部用珂羅版影印實施困難;另一方面采用鉛字排印的方式,成本相對較低,也便于校正,對普通學者而言更具使用價值。在這種情勢下,盡可能使用好的紙張、采用大的開本、選用優(yōu)美的字體,還是可以讓后世讀者頗感贊賞的。就這樣,一部曠世孤本結束了在海外的多年漂泊,在眾人的合力推動與精心籌劃之下,終于在其發(fā)現(xiàn)之后十年,以鉛字排印的方式,飛入普通學者與讀者的視野之中。

  ■對此書價值的再發(fā)現(xiàn)與重新定位,使得一批“南戲”學術新人在隨后的半個多世紀屢發(fā)新論、屢開新風

  此書印制后不久,迅即引來眾多學者購藏與研究。傅惜華(1907-1970)就曾購進過一批,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他還不忘四處贈送師友。凡經(jīng)他贈送的,均在正文頁首下角,鄭重鈐上“傅惜華持贈”的專用印章。其中一冊贈予詞學大家唐圭璋(1901-1990),唐氏讀后大加贊嘆,在書間題跋曰:“昔瞿安師曾云,劇曲之興,由來已久。而詞變?yōu)榍?,其間遷嬗之跡,皆在有宋一代。今惜華持贈此冊,謂皆宋元間劇文,頗難得一見也。燈下展讀,始悟瞿安師之語。觀劇文三本,見宋詞筆法、元人精神,或又可為吳歌先聲,誠寶貴之資料,曲詞之奇葩矣?!?br/>
  傅惜華與唐圭璋的重視與贊嘆,從一個側面反映著《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即將開啟的學術時代之來臨。這樣一本“奇書”,如此精良的印制,如此受到學者們的青睞與重視,也必然亟須學者們對其價值的再發(fā)現(xiàn)與重新定位。誠如葉氏在此書跋文中所說,“至此書內容一可考傳奇樂府嬗變之跡,二可考其時習用語言。是在專家探索引申,無待贅述?!庇秩缫浴肮沤裥∑窌⌒袝钡拿x所作的附識中所稱,“它的內容,在戲曲史上的地位,是不亞于董解元《西廂》和無名氏《劉知遠》的?,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人作精密的研究,不久就可以見到論文。這里不提了?!?br/>
  葉氏提到的“嬗變之跡”與“習用語言”之探索,印行會所稱的“有人作精密的研究”等等,雖語焉不詳,但似乎已經(jīng)提前預告,這本書的面世,將在學術界引發(fā)新的思潮與新的研究方向。的確,之后不久,一場“南戲大發(fā)現(xiàn)”的學術新潮就洶涌而來,一批因“南戲”而涌現(xiàn)出來的學術新人,在隨后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屢發(fā)新論、屢開新風。

  ■抗戰(zhàn)勝利,葉氏曾秘藏于天津某銀行保險柜中的孤本不知下落,時隔數(shù)十年孤本卻驚現(xiàn)臺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21日至22日,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臺灣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汪天成發(fā)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fā)現(xiàn)》論文,報告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即《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內府重寫本)現(xiàn)藏于臺灣“中央圖書館”。 這冊葉恭綽曾秘藏于天津某銀行保險柜中的孤本,因抗戰(zhàn)爆發(fā)、時局混亂而不知下落??箲?zhàn)勝利后,這冊孤本再也沒有露面,因此學界普遍認為已經(jīng)佚失。時隔數(shù)十年后,這冊孤本卻神奇般再次發(fā)現(xiàn)于臺灣。這發(fā)現(xiàn)之后的再發(fā)現(xiàn),于海峽兩岸的“南戲”研究者們而言,無疑是天降奇緣,其中的驚喜與振奮,無不讓人心潮澎湃、感動莫名。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