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王廣義:沃霍爾與波依斯我更喜歡誰?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2-07-06
“假如我第一眼沒有看到安迪·沃霍爾或者波依斯的東西,而是看到了其他藝術家的東西,那很可能今天的我就不一樣了。第一眼看到天空的人和第一眼看到溝壑的人會思考不同的問題。”

波依斯是一個煉金術士而沃霍爾是把尋常事物變得更平常安迪·沃霍爾和波依斯是美術史上的兩個偉人,這兩個人曾經(jīng)在我年幼無知的時候,幾乎同時站在我的面前。

我第一次看到波依斯的作品是在一本國外的雜志上,那上面有波依斯的東西。當然文字我也看不懂,就是那些圖片特別誘惑我,還真是有點不像藝術的東西,或者說像“煉金術”的一些記錄。應當說當時他的東西是讓我挺困惑的,這種困惑是因為我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當然后來我看到一本簡裝的翻譯過來的介紹波依斯的資料,才知道波依斯是怎么回事?,F(xiàn)在我更愿意把波依斯視為帶點玄學色彩的這么一個藝術家。他可以給任何一個普通的物體賦予一個圖騰的意象。波依斯最的一個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鋼琴的均質滲透》,也有的翻譯為《戰(zhàn)后歐洲》。這是一件我最難忘的作品。而我第一次看到沃霍爾的作品是《瑪麗蓮·夢露》,它如此簡單,如此沒有人工的痕跡,沒有任何繪畫的感覺,這讓我很困惑。但在內心深處,我卻感覺我是喜歡《夢露》的。

所以我有時覺得,藝術家第一眼對某一個藝術家有興趣,其實就已經(jīng)決定了他以后走什么樣的道路。假如我第一眼沒有看到沃霍爾或者波依斯的東西,而是看到了其他藝術家的東西,那很可能今天的我就不一樣了。因為人沒有確定性,不是說他就一定會是那樣的:人自身的變數(shù)是非常復雜的。第一眼看到天空的人和第一眼看到溝壑的人會思考不同的問題。

波依斯是一個喜歡制造謎團的藝術家,他一直在制造一層層的迷霧。像在《如何對一只死兔子解釋繪畫》這件作品中,他所提供的思想是非常模糊的。如何給死兔子講解藝術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可能波依斯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之所以喜歡波依斯,和他所呈現(xiàn)出來的這些神秘的因素有關系。他有時候好像很認真地在想一些問題,但所有的這些問題又不具有事實的可能性,都是站在一個玄學的立場來說藝術。他等于把自己置于一個永遠不可證偽的位置。

而安迪·沃霍爾則把自己徹底地放在陽光下,看起來是赤裸裸的,什么都沒有。我想這個往深了說還是德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美國的文化傳統(tǒng)的不一樣。德國還是有對一個事物理性地追根問底的這樣一種傳統(tǒng),這一點在波依斯身上體現(xiàn)得挺明確的。而沃霍爾推崇的是徹底的大眾,徹底的通俗。

藝術家通常會愿意把具體的事件和他的思想分離開,因為具體的描述會縮小這件作品的精神容量,我想波依斯在談論他的油脂和毛氈的材料的時候也是這樣一種想法,他不這樣談,他曾經(jīng)指出毛氈和油脂并不是因為他在二戰(zhàn)的經(jīng)歷而具有價值,相反,毛氈和油脂是作為一種材料本身產生了視覺上的張力。而在事實上,藝術家做東西雖然和某一個事件可能是有關系的,而當由這件事情引發(fā)出作品之后,其實它們已經(jīng)分離了。

波依斯在使用“毛氈”和“油脂”的時候,他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質料”本身,尤其是《油脂椅子》,其實這件作品你不做任何解釋,放在那里,也構成了對人們的誘惑。因為椅子上放油脂沒有任何邏輯上的意義,這是波依斯最精彩的地方。

對于波依斯的作品中使用的毛氈,你要了解波依斯在二戰(zhàn)的經(jīng)歷,了解了這個經(jīng)歷之后,才能賦予毛氈以意義。但又不是說毛氈就是這個經(jīng)歷,只是說和這經(jīng)歷有關聯(lián)。我也曾在《唯物主義者》中使用小米。在這里,你要了解中國在特定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才能使小米具有意義。波依斯的“毛氈”和我的“小米”,就這兩個物質而言,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懊珰帧本褪敲珰郑靶∶住本褪切∶?,當藝術家使用它們的時候,它們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質料”自身,但要進入,又要了解它們的背景。這一點有相似的因素。

但如果是沃霍爾,當有類似于這種問題,他不會這么說。你要說是,他就會說是。因為沃霍爾在談他的作品時,如果別人問他“你是這樣嗎?”,即使是特別幼稚、特別傻的問題,他一般都會說“是的,我就是這樣想的”。沃霍爾有一個特別著名的采訪,整個采訪過程之中,他只是說“是”或者“不是”,他只回答這兩個詞。事實上最后得出的結論都是媒體說的話。這和沃霍爾作品本身也有關系,他完全取消掉了個人的因素。工業(yè)化的產物嘛,批量生產。他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這里,將藝術品工業(yè)化。他選用的是無意義的圖像,他把這些無意義的圖像通過無意義的方式處理出來,讓大眾認定它是有意義的。

在思想的層面上,波依斯對我的影響更大,所以在解釋我的作品的時候,我也更愿意用不確定的話語來解釋我的作品。所以在我身上有些很復雜、很悖反的東西,就是在思想的層面上,我更喜歡晦澀難懂、不確定、具有模糊性和指鹿為馬式的思維方式。觀念類藝術這種樣式的東西,它的尺度是模糊的,就像我們說思想,思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些東西。

沃霍爾的因素在我身上更多地體現(xiàn)為社會對我的期待,而波依斯的因素更多體現(xiàn)為我作為藝術家對自己更深層的期待。從更深層而言,我很喜歡波依斯的東西,但是一個藝術家也會有一個很社會化的自我期待,這是沃霍爾的附體。從公眾的角度,可能人們更容易喜歡安迪·沃霍爾。因為沃霍爾為大眾提供和呈現(xiàn)了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假象——雖然他的本意也許我們并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我甚至在想,沃霍爾說出的所有的話,是否具有真實性都是很難說的。也許對他而言,探討藝術或者談論藝術,是沒有真實性的。德國藝術評論家克勞斯·霍內夫對沃霍爾和波依斯兩個人的比喻很準確:“他們倆一個是手心,一個是手背。

正是基于這點,我才問自己:沃霍爾和波依斯,我更喜歡誰?

沃霍爾最出眾的風格是透過絲網(wǎng)印刷手法和不斷重復影像,將人物化成視覺商品,代表作包括《瑪麗蓮·夢露》、《金寶罐頭湯》、《可樂樽》、《車禍》、《電椅》等,這些作品都在沃霍爾開辦的紐約影樓(The Factory)中,經(jīng)一些業(yè)余助手大量生產和復制,mass production總是沃霍爾的流行藝術觀中不能或缺的指標。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chuàng)作中手工操作因素,所有作品都用絲網(wǎng)印刷技術制作,大眾形象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

波伊斯的行為藝術充滿了儀式性的莊嚴卻又不失嘲諷。1965年的《如何對一只死兔子解釋繪畫》,他的頭淋上蜂蜜并且貼上金片,一只腳披上毛毯,另一只腳則銬上腳鐐,手抓著已死的兔子在一家畫廊里走上2小時,對這只兔子解說掛在墻上的圖;1974年的《我愛美國,美國愛我》將自己以毛毯裹住,并與野狼在一間屋里共處5天;雕塑《充滿油脂的角落》(FatCorner)則將一大塊油脂放在房間的角落溶解數(shù)天。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