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由1萬升值至到1000萬 上海重塑拍賣中心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5-04]
近日在藝術品拍賣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買家在京城的小型拍賣會,花了1萬多元買了一幅作品,但沒有付款,這幅畫半年后重新拍賣,結果成交價突破了1000萬元。這并非天方夜譚,在權威的拍賣網站都可以查到。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億元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究竟誰在掌握藝術品話語權。
天價背后上海因素
在2011年的拍賣市場上,最讓人難忘的一件拍品,就是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在中國嘉德的拍賣市場上,以超過4億元的價格成交,而藏家當初購買的價格不到2000萬元。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幅作品與上海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幅作品的賣家就是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劉益謙,其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每一次出手都能引起市場的關注,并影響著整個市場的運行。再說說這幅齊白石的這組作品,其實當初劉益謙是在上海道明拍賣行分兩次購買的,分別為2010年春拍中花1299.2萬元購買的齊白石《篆書四言》對聯和2005年秋拍中花616萬元購買的《松柏蒼鷹》立軸。
在這兩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北京的地位已經逐漸取代香港,而成為了天價的誕生地,而杭州因為有了西泠印社而成為了南方拍賣拍賣市場的“重鎮(zhèn)”,夾在其中的上海,似乎越來越邊緣化。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素有半壁江山的上海不僅擁有眾多的老一代收藏家,更有一大批擁有深厚實力的買家。
曾經輝煌為何難現
1992年8月,朵云軒領到了國內第一張藝術品拍賣行的注冊證書,在此之前的拍賣行都以物資拍賣為主。朵云軒拍賣公司成立了,其創(chuàng)辦宗旨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提高國民文化藝術素養(yǎng),開拓藝術品市場,開拓新的投資領域。1993年6月20日朵云軒書畫專場拍賣歷史性地敲響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第一槌,被譽為“具有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的意義”。
從最早的朵云軒,到之后的上海敬華,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十年間,上海的藝術品拍賣行在業(yè)內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進入最近的十年,上海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似乎一下子“偃旗息鼓”,雖然拍賣行越來越多,但規(guī)模卻是越來越小,鮮有能夠引起市場關注的拍品出現。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一些拍賣行的服務意識已經落后于整個行業(yè)。
拍賣行本身并不直接參與藝術品的買賣,其只是一個中介部門,因此服務好賣家與買家,無疑成為了其最重要的功能。當上海的一些拍賣行還在朝南坐等待藏家送貨上門的時候,北京的拍賣行已經主動出擊,每年多次到各地去征集物品。當上海的一些拍賣行還在要買家出錢購買圖錄的時候,北京的拍賣行已經主動為潛在的買家贈送圖錄。正式由于這些潛移默化的變化,使得上海逐漸失去了藝術品拍賣的先發(fā)優(yōu)勢。
重奪中心并非妄想
如今,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繁榮,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每到拍賣季,總有一連串數不清有多少個零的新紀錄誕生,但以贗品、泡沫、拍假、假拍等等的名義,無數的“磚頭”也一次次被拋向不同的拍賣公司,最終引發(fā)了對整個市場的質疑。在此情況下,上海藝術品市場無疑再一次被市場所關注。
綜觀現在的申城的市場格局中,幾乎處于“諸侯割據”的局面,朵云軒、上海敬華、上海崇源等拍賣行的市場份額都差不多,然而各大拍賣行在文化推廣上的努力卻是各具特色:崇源雅集的海派傳統(tǒng)、新海上雅集的名家專場,……,都已經成為了市場關注的對象。特別是在京城拍出天價的拍品,很多都來自于上海的拍賣會以及藏家,使得人們對于上海市場的關注度也在進一步上升。
拍賣中心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因為其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藝術品的收藏、鑒賞、展示和拍賣是文化產業(yè)的精髓所在。重塑上海的拍賣中心形象,無疑將進一步拉動上海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促進相關產業(yè)的繁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