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木雕船模技藝后繼無人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1-12-13]
追尋歷史深處的船運記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龍從發(fā)的雕刻人生
記者 龔雪 實習生胡倩
人物名片:龍從發(fā),武漢木雕船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享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其作品代表了湖北木雕船模工藝的嶄新風貌,令我省木雕船模技藝名揚海外。作品風格清晰細膩、雄壯氣派,集觀賞性、思想性、收藏性于一體,代表作有《龍鳳舫》、《大柏木鼓船》、《端午龍舟》、《五牙戰(zhàn)艦》等。
浩瀚遼闊的海域、蜿蜒綿長的江河、星羅棋布的湖泊,哺育了億萬中國人,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船文化。
延續(xù)了幾千年的中國古船千姿百態(tài),承載民族的卓越智慧與獨特美感。
如何追尋散落在歷史深處的船運記憶?木雕船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龍從發(f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種途徑。
家族祖?zhèn)鞯哪镜翊<妓?,至龍從發(fā)已是第四代。
8歲時給父親打下手,拉鋸下料,12歲正式學藝。60余載風雨歷程,龍從發(fā)見證木雕船模的興衰更替。
1936年,父親龍云華創(chuàng)立了“龍鴻興玩船廠”。龍氏船模,從此有了自己的工廠和品牌。
1939年,“龍鴻興”制作的法國兵船“小鋼箭號”和炮艦“柏年”、“都大”傳至異域,湖北木雕船模享譽海外。
21歲時,龍從發(fā)隨父親從宜昌來到武漢,完成一項政治任務——為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制作擺件。父子合作的《大柏木鼓船》和《端午龍舟》,至今仍珍藏在湖北廳。
隨后,龍從發(fā)留在武漢市工藝雕刻廠工作,帶徒授藝。
1984年,武漢與德國杜伊斯堡結為友好城市,武漢市長就是以他創(chuàng)作的《東海龍舟》作為禮品相贈。
1988年,龍從發(fā)傾心制作的復古戰(zhàn)艦《五牙戰(zhàn)艦》,由中國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1994年,由于木料價格上漲過快,海外市場逐步萎縮,龍從發(fā)所在的武漢市工藝雕刻廠被迫放棄傳統(tǒng)木雕船模的生產(chǎn),轉而依靠完成國外小批量的現(xiàn)代游艇船模訂單維持生存。苦苦支撐,2010年雕刻廠宣告倒閉。
在武漢市工藝雕刻廠工作期間,他教授過不少徒弟,其中不乏天資聰穎的,但是改革開放過后紛紛奔走他鄉(xiāng),謀求他職,放棄了這門手藝。
時光輪回,只有龍家人依然堅守這門傳統(tǒng)技藝。
“每一部作品都凝聚著對歷史的思考?!饼垙陌l(fā)介紹,在設計《鄭和寶船》時,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文獻,了解當時的制船工藝、船舶設施、文化內涵?!班嵑蛯毚?,嚴格按照歷史的記載制作,九桅十二帆?!?br/>
如果把龍從發(fā)的船模同比例放大,是可以下水的真家伙。他制作的船模并非形似,還追求神似,展示了原始的行船方式,如風帆、掌舵等。
制作一件木雕船模,設計、下料、出樣、雕刻船形、制作零部件、組裝、上漆……一系列流程下來,少則數(shù)月,多則幾年。
“祖上傳下來的木雕船模,與國外拼接船模大相徑庭?!饼垙陌l(fā)說,無論大船還是小舟,都是一刀一刀精雕細琢。在雕刻技法上講究“淺浮雕去皮不傷面,深浮雕功深顯活不傷底”。還追求鏤空精梭,梭花紋是一件精細活兒,眼不能花,手不能抖,“連呼吸的節(jié)奏都不能亂,否則,很容易前功盡棄?!?br/>
在繼承家族木雕船模的基礎上,龍從發(fā)還將雕刻工藝進行改良與創(chuàng)新,使其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中華巨龍》是龍從發(fā)的最新作品,也是迄今最大的作品。他將黃鶴樓、古琴臺、行吟閣等湖北美景濃縮,錯落有致分布在船身,取名“中華巨龍”寓意湖北中部崛起。
伴隨文化強省的春風,龍從發(fā)的木雕船模也日漸復蘇。目前,他與武漢市旅游發(fā)展投資集團簽訂合作協(xié)議,擬將民間木雕船模深度推向市場。
談起傳承,74歲的龍從發(fā)心急如焚,急切盼望收徒授藝,“老祖宗傳下的文化瑰寶,必須后繼有人。”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