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富春山居圖》合璧記:寄托太多的文化理想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1-06-07




  辛卯夏初,陽明山下。

  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熠熠陽光下格外清麗典雅、宏偉壯觀。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在米黃色墻壁之上,潔白的石欄桿環(huán)繞在青石基臺的四周,充滿了中國傳統(tǒng)宮殿的色彩,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有異曲同工之妙。

  2011年6月1日,這里貴賓云集,人文薈萃。創(chuàng)作于660年前、分離于300多年前的《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完美合璧。筆者躬逢其盛,觸景生情,不禁追溯此畫的前世今生,并欣然記之,與大家分享這一藝壇佳話和文化幸事。

  畫之蘭亭 傳世佳作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

  黃公望(1269~1354),江蘇常熟人,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凈豎、大癡,晚年又號井西道人。幼而聰慧,勤學(xué)博讀,以至于天下之事無所不知。青年時感興趣于道教。中年時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閭的賞識,為書吏,又到京城做過中臺察院掾吏,后來張閭因貪污事發(fā),聲名狼藉,遭到法辦。黃公望受之影響,鋃鐺入獄,出來后黃公望看破紅塵,遠離政界,淡泊名利,成為一名道士,居于蘇州天德橋,布教傳道,云游四方,以詩畫自娛。

  黃公望步入畫壇較晚,31歲開始作畫,到50歲左右才開始專門從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他酷愛自然,又有深厚的文化學(xué)養(yǎng),加之早期臨摹了眾多的古代名作,筆法學(xué)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趙孟頫熏陶,善用濕筆披麻皴,在此基礎(chǔ)上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yǎng),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面貌,顯示出頗高的藝術(shù)格調(diào)。他的山水畫,或作淺絳色,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或作水墨,筆意簡遠逸邁,渾厚華滋,筆墨效果極佳,為山水畫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天地,樹起了一個新高峰,堪稱大器晚成,被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中最孚眾望的大畫家。

  黃公望遍游名山大川,尤為鐘情富春江沿岸一帶美麗山水風(fēng)光,晚年結(jié)廬定居富春江畔的廟水塢,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

  一次,黃公望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從松江歸富春山途中,無用禪師希望他以富春江沿岸風(fēng)光為自己畫一幅長卷。黃公望欣然應(yīng)允,便在他居所山居南樓開始創(chuàng)作長卷《富春山居圖》。此年,他已是七十九歲的高齡。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領(lǐng)略江山勝景,并隨時寫生。大量的素材,細(xì)微的觀察,切身的體驗,長期的積累,使創(chuàng)作有了扎實的基礎(chǔ)。他用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從容落筆,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把浩渺連綿的江南秀麗山水景色表現(xiàn)得生動細(xì)微、淋漓盡致。四年之后,黃公望才在畫作上題款,并繼續(xù)增補完善。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終于將這部鴻篇巨制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被后世譽為“畫中之蘭亭”。

  歷盡滄桑 身首各異

  雖然黃公望對自己這幅積七年心血完成的畫作十分滿意,幾欲留下,但還是信守諾言,于1350年將《富春山居圖》題款后送給無用禪師。無用禪師得畫驚嘆不已、感激不盡,反復(fù)欣賞并精心保存,但總是放心不下,常常“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出無用所料,《富春山居圖》在此之后,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鑒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quán)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并以能親眼目睹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贊頌,也歷盡滄桑。

  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流轉(zhuǎn)到大畫家沈周手里。得到這件稀世寶貝后,沈周愛不釋手,反復(fù)欣賞,并潛心臨摹。時間一長,他竟感到有所缺憾: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于是,他就把此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沒有想到的是,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便生歹念,把畫偷偷賣掉,又怕無法交差,便推說被人偷了。

  一日,沈周在一個畫攤上竟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富春山居圖》,他連忙與攤主談妥成交價格,急急跑回家籌錢買畫。當(dāng)他拿著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jīng)被人買走了。沈周懊惱萬分,捶胸頓足,當(dāng)場放聲大哭。無奈之下,沈周愣是憑借著自己的記憶,傾心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丟失的《富春山居圖》真跡,猶如石沉大海,長時間沒了音訊。后來幾經(jīng)曲折,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把它轉(zhuǎn)賣給了宜興人吳正志。清順治年間,吳正志又將此畫傳承給吳洪裕。

  吳洪裕乃宜興大收藏家,他將《富春山居圖》奉為至寶,視為生命,專門建“富春軒”供自己在此賞畫。清順治七年(1650),吳洪裕臥病不起,到了彌留之際,氣如游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老爺子的心事,便取出《富春山居圖》展開在他面前,頓時,吳洪裕眼角里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原來,老爺子要焚畫殉葬!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而家人不敢違背老爺子的意愿,只得搬來火爐,將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丟入火中。頃刻,火苗閃爍,畫很快被點燃了!說時遲那時快,在場的吳洪裕的侄子從人群里迅即沖出來,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從火爐中搶救出來,并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障眼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真是喜憂參半!可喜的是畫被救下來了,而讓人揪心的是這幅名畫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且在許多處留有火痕斑斑。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之后,傷痕累累、斑跡重重的《富春山居圖》的兩截傳承給吳家子弟吳寄谷。吳寄谷也是愛畫懂畫之人,便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xì)心揭下,進行重新接拼,奇跡產(chǎn)生了:這部分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剪裁拼接的痕跡。接著,吳寄谷又將原畫主體內(nèi)容的另外一段進行重新裝裱。為掩蓋火燒痕跡,他特意將原本位于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置于畫首,形成完整的布局章法,真是天衣無縫,巧奪天工!后來,人們就把前部分稱做《剩山圖》,主體部分稱為《無用師卷》。從此,《富春山居圖》身首分離,以《剩山圖》和《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存于世,繼續(xù)著亦喜亦憂、亦真亦假的不尋常經(jīng)歷。

  時空輪回,歲月穿梭。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皇宮,乾隆皇帝見之愛不釋手,經(jīng)常拿出來欣賞,興致上來,就會在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翌年,竟然又一幅《富春山居圖》來到宮中。兩幅《富春山居圖》,必定一幅是真一幅是假,這可把皇上難住了,這兩幅畫實在真假難分。不知是乾隆確無此眼力,還是皇帝金口難改,乾隆皇帝還是認(rèn)定先進宮的那一幅為真品,而把后一幅視為贗品。其實,他先得到的那一卷《富春山居圖》,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后人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和鄒之麟等人的題跋。乾隆皇帝不但依舊把它視為珍寶時常帶在身邊,而且還特意請來大臣,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恭維皇帝熱愛藝術(shù)、不拘泥真?zhèn)蔚膹V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后進宮的這幅畫才是真跡,相反一致附和認(rèn)定后者是贗品,并將此畫編入《石渠寶笈》次等,命梁詩正書貶語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但一直并無徹底“昭雪”,在乾清宮里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而重新裝裱后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被王廷賓收藏,后來輾轉(zhuǎn)于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民間,杳無訊息。

  畫是如此 人何以堪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文物的命運亦是如此。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平津受威脅。故宮博物院決定選擇院藏文物精品南遷上海。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guān),進攻熱河和長城各口。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正式?jīng)Q定,1月31日起,將文物分批運往上海。從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內(nèi)重要文物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

  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里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他經(jīng)過仔細(xì)考證,用大量依據(jù)進一步證明,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認(rèn)定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從而真正確定了《富春山居圖》的真?zhèn)紊矸荨?br/>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zhuǎn)遷徙至四川,分別存于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三處文物再度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回南京。1948年底,解放戰(zhàn)爭的炮火聲中,國民黨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zhuǎn)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別于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分三批由南京運往臺灣2972箱,占南遷文物箱件數(shù)的22%,且多是精品。其中就有真?zhèn)蝺删怼陡淮荷骄訄D·無用師卷》。

  事有湊巧,就在《無用師卷》顛沛流離之際,《剩山圖》也浮出水面。1938年秋,畫家吳湖帆臥病于上海家中,汲古閣老板曹友卿來探望他,并把剛剛購得的一張破舊之畫請他鑒賞,吳湖帆眼前一亮,認(rèn)出此畫就是《剩山圖》。于是,他就用古銅器商彝換得《剩山圖》殘卷,居然病也好了許多,從此將畫珍藏起來,并把自己的居所稱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當(dāng)時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專程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轉(zhuǎn)讓,而吳執(zhí)意不肯。沙孟海并不灰心,不斷往來滬杭之間,曉以大義,反復(fù)勸說,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誠之心所感動,終于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終于來到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就這樣,身首各異的《富春山居圖》又歷經(jīng)著兩岸分離之痛。

  新中國成立以后,浙江曾通過各種渠道和臺灣溝通,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能合璧展出,但囿于當(dāng)時兩岸的政治氛圍等諸種因素,始終沒有得到反饋。

  直到2005年,鳳凰衛(wèi)視劉長樂總裁到臺灣,試圖促成《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得到了臺灣方面的反饋: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可先去臺灣展覽,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來大陸展覽則暫且不談。2008年,周功鑫出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dāng)年7月,劉長樂拜訪周功鑫,正式提出《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的請求。周功鑫當(dāng)即表態(tài),歡迎《剩山圖》到臺灣與《無用師卷》合璧展出。接著,兩岸雙方便開始各自的籌備工作,但由于臺灣方面難以實現(xiàn)雙向交流的意向,籌備工作一度停擺。

  2010年3月14日,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zhuǎn)流失,但現(xiàn)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睖乜偫淼囊环?,充滿了對兩岸“血濃于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托,引起了兩岸民眾的熱烈反響和極度關(guān)注,從而使《富春山居圖》合璧一事出現(xiàn)轉(zhuǎn)機。緊接著,劉長樂又多次斡旋,終于突破各自的困難,開始了實質(zhì)性的運作。從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博物館等方面達成共識,浙臺雙方于1月16日在浙江富陽富春山居度假村簽署《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協(xié)議決定在2011年推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其中就包含了海峽兩岸收藏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跨出了“圓合”的可喜一步。

  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臺前的點交啟運儀式舉行?!妒I綀D》將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先送往北京,再由臺灣廣達文教基金會移交臺北故宮博物院。

  身首各異300多年、兩岸分離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就將破鏡重圓,人們翹首以盼!

  安然合璧 爍古耀今

  6月1日上午10時,人們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儀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晶華廳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代表和媒體記者數(shù)百人云集于此,共同見證這一藝壇佳話和文化盛事。

  “乾隆皇帝既沒有眼力,也沒有眼福。他雖喜歡《富春山居圖》,但他看走了眼,分不出真假,而且也沒有那個福分看到全貌。而今天呢,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有那么大的福氣,能夠看到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全貌,也就是《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并列展出,這對我們來說是何等大的福氣呵!”周功鑫的開場白讓全場頓時熱烈起來,洋溢著喜慶的氛圍。而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致辭中則強調(diào)這次合璧展不僅是個“福分”,而且是個“緣分”。他說,創(chuàng)作于660年前、身首分離于360年前、分藏兩岸于60年前的《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今天聚首,我們有幸參加并見證這一藝壇盛事,正是兩岸人民相親相愛的一種“緣分”。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欣喜地說,中國有很多名畫,也有很多的故事,比如《清明上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等等,但是像《富春山居圖》這樣擁有如此傳奇故事的名畫卻很少,而今天,我們又為這幅名畫增添了一段盛事、一段佳話,相信這段佳話還會續(xù)寫。從頭到尾一直在為《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奔走呼號的劉長樂更是激動無比,他說他今天似乎是在夢里一般。當(dāng)初閃現(xiàn)出“合璧”這個念頭時,有人說他是白日做夢,而現(xiàn)在,居然是美夢成真。而這個美夢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實際上克服了無數(shù)的障礙,克服了無數(shù)意想不到的困難。這源于兩岸政治家和文化人的包容,源于大家的智慧。

  在開幕儀式上,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向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贈送了大陸著名書法家書寫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富春江畔,百里山居,合璧一圖呈秀景”。下聯(lián)是:“華夏文明,千秋血脈,連心兩岸慶良辰”。橫批為:“賀富春山居兩岸合璧”。

  開幕儀式結(jié)束后,與會嘉賓分組參觀特展。特展設(shè)在210書畫陳列室。參觀人員分組依次進入展廳,只見幾束柔和的燈光投射在恒溫恒濕的長條展柜上,里面正是借自浙江博物館的《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無用師卷》,重現(xiàn)了藝術(shù)史上曠世名作的完整原貌。

  筆者屏住呼吸,從頭到尾細(xì)細(xì)品賞,先睹為快。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剩山圖》部分。這部分是全卷的首段,約長50厘米,描繪野岸低丘隔水相對的景色。畫面上,天地悠遠,山水平闊,云樹蒼蒼,村落、亭臺、漁舟、溪泉掩映其間,一派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江南氣象。

  緊接著的《無用師卷》,畫幅較長,有600多厘米,是長卷的主體部分。隨著山水長卷徐徐展開,峰巒坡石奇特壯觀,頂天立地的山峰巍然突起,隨后群峰競秀、波瀾起伏、層層疊嶂,伸向煙波浩渺的遠方。此時,畫面豁然開朗,近處是松亭石坡、淺灘煙林,遠處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而至畫尾,孤峰突起,遠岫渺茫,山巒與水面似連非連,似斷非斷,消失在天際之間……

  看完長卷,猶如欣賞一曲高低起伏、節(jié)奏變化的優(yōu)美樂章,讓人怦然心動,回味無窮,沉浸在完美的藝術(shù)享受和無限的遐想之中。

  正如一位參觀畫展的嘉賓所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不僅引人置身山居美景的懷舊情懷,還讓人感受到超越時空的藝術(shù)魅力,更讓今天的人們圓了一個美麗的夢想。

  600年春秋滄桑,60年隔岸相望?!陡淮荷骄訄D》承載著太多的悲歡離合,折射出太多的歷史變遷,寄托了太多的文化理想。

  合璧已經(jīng)實現(xiàn),故事還將繼續(xù)!

  曠世巨作陽羨焚,

  身首各異久離分。

  西子剩山雙溪卷,

  歷經(jīng)滄桑盼合成。

  劫波退盡終逢春,

  破鏡重圓照畫魂。

  國寶合璧兩岸頌,

  爍古耀今永傳承。 (作者系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wù)副部長、江蘇省文化廳廳長)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相關(guān)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guān)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shù)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wù)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wù)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