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元代科舉制度有民族歧視色彩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1-06-03
  元代科舉始于元太宗窩闊臺時期,窩闊臺采納謀臣耶律楚材“用儒術選士”的建議,于1238年舉行了“戊戌選試”,共錄取4030人,但不久后即中止。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朝廷圍繞科舉興廢問題展開反復討論,雖然王鶚等人主張恢復科舉,許衡也制定了“選舉之制”,但科舉制度始終沒有實行。

  直至元仁宗延祐年間,才“斟酌舊制而行之”。1315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1315年第一次開科取士,這時距離元朝建立已達半個世紀了。此后,元朝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鄉(xiāng)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步進行。

  元代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區(qū)少數民族);三是漢人;四是南人(指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地區(qū)各少數民族)。

  舉行科舉考試時,元代制定的政策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不僅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開考,而且在鄉(xiāng)試、會試時,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兩場,而漢人和南人則須考三場。御試時雖然四種人都考試策問一道,但只要求蒙古人和色目人在五百字以上,而漢人和南人必須在千字以上。另外,在考試內容上也有分別,出給蒙古人、色目人的題目比較容易做,出給漢人、南人的題目比較難做。放榜時,蒙古人、色目人列為一榜,稱“右榜”,漢人、南人另列一榜,稱為“左榜”,兩榜各分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品秩為從六品;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為正七品;第三甲同進士出身,為正八品。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參加漢人、南人的考試,錄取后的待遇可提高一等。

  鄉(xiāng)試科場全國共設17處。八月二十二日為第一場,二十三日為第二場,二十六日為第三場。第一場蒙古人、色目人試經問五條;漢人、南人試明經二問,經義一道。第二場蒙古人、色目人試策一道;漢人、南人試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第三場漢人、南人試策一道。

  會試于鄉(xiāng)試次年二月舉行,從赴試者中選合格者300人到大都會試。二月初一試第一場,初三試第二場,初五試第三場,第一場蒙古人、色目人試經問五條,于《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以朱熹《四書集注》作答題標準;漢人、南人試明經二問,同樣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以《四書集注》為標準,并參以己意作答,要求三百字以上。另試經義一道,《詩經》以朱熹注為標準,《周易》以程頤、朱熹注為標準,《尚書》以蔡沈注為標準,要求五百字以上。第二場蒙古人、色目人試策一道,以時務出題,要求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試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第三場漢人、南人試策一道,在經史時務內出題,要求一千字以上。

  從考試內容和答題要求可知,元代開始把程朱理學定為科舉取士的標準,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立論依據。從此,《四書集注》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不但要背誦《四書》正文,還要背誦一部分朱熹的注釋。此后,經明代直到晚清,以程朱理學作為科舉取士標準維持了將近600年。

  元代科舉規(guī)模和唐、宋兩代難以相比,考試科目也少得多。宋代僅進士科每屆都錄取三四百人左右,而元朝后期50多年,錄取進士才一千余人,只占同時期文職官員總數的4%左右。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