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張宏杰:曾國藩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最后一個圣人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1-05-22
近日,著名學者張宏杰出版了他的新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從包裝和名稱上看,《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仿佛是通俗寫作,然而通讀之后,卻令人眼前一亮。

  首先,作者下了很大功夫,爬梳史料,不遺余力,鉤沉出曾國藩的頗多側面,比如他如何打秋風,怎樣受賄和行賄,以及從憤青到老奸巨猾的蛻變,都能從史料中有所發(fā)現(xiàn),而不是自說自話;第二,沒有沉浸在“講故事”的媚俗中,而是以曾國藩的視角,展現(xiàn)了晚清社會的人文、思想、學術及官場等背景;第三,在述史中充溢著人文情懷,其中頗有悲憫、無奈與焦慮處,作者是以曾國藩為榜樣,為當下求解脫求方案,為蒼生謀出路謀將來,在這個娛樂時代中,作者仍堅持了一份難得的責任感。為此,中國網(wǎng)文化中國的記者聯(lián)系到了本書的作者張宏杰,讓我們聽聽他,是怎樣看待曾國藩的。

  中國網(wǎng):曾國藩是清朝能數(shù)得上的幾位能臣、忠臣,今年又是曾國藩誕辰200周年,寫他的書也是非常得多,請問,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有何獨到之處?

  張宏杰:現(xiàn)在關于曾國藩的出版物確實非常多。所以聽說我要寫曾國藩,許多朋友都不贊成。說滿大街都是寫曾的書。那意思是,這個人被寫得太濫了,你不怕寫不出新意嗎?

  其實從許多角度來講,曾國藩幾乎是一個沒有被書寫和挖掘過的人物。市面上寫曾國藩的書雖然鋪天蓋地,百分之九十卻是“成功學”一類,什么“曾國藩發(fā)跡史”、“成功絕學”、“做官與做人”……“成功”雖然沒有什么不好,無乃太單調(diào)乎?剩下那百分之十大部分也只從政治、軍事或者思想這類宏大的角度去“提煉”曾國藩,一樣不免有枯燥乏味處。

  這本新書名字叫《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我的用力點是兩個側面。一個是曾國藩一生的收入與支出,另一個是他與傳統(tǒng)神秘文化的關系。這兩個,都是以前研究曾國藩的人沒有關注過的,也是挺有意思的話題。比如研究曾國藩的收入與支出,了解曾國藩一生到底掙了多少錢,又是怎么花出去的?他是否遵守官場潛規(guī)則?有沒有過灰色收入?身后留沒留下巨額遺產(chǎn)?通過這些,我們從中既可以窺見這個傳統(tǒng)社會“最后一個圣人”在隱秘的角落呈現(xiàn)出的“真誠”與“虛偽”,也可以讀到一個官員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更可以觀察晚清官場的種種微妙而復雜的“潛規(guī)則”的具體運作。因此,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可以說也是學習和研究晚清政治社會史的過程。選擇這個角度,和我本科的經(jīng)濟學專業(yè)應該說還是有一些關系的。這個專業(yè)使我建立起了用經(jīng)濟學的眼光和角度來看人看事的習慣。經(jīng)濟的角度是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因為它避免了情緒化,避免了意識形態(tài)化,它能呈現(xiàn)許多其他角度見不到的真實。

  另一個,曾國藩與神秘文化的關系也很有意思。曾國藩會相面,愛算卦,信風水。研究曾國藩與神秘文化的關系,可以了解神秘文化在傳統(tǒng)中國產(chǎn)生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wǎng):曾國藩在做一個“人”,也就是一名知識分子與“臣”這兩個角色,在您看來,他的成功之處在哪?缺失在哪?這與當時處于專制社會后期的清朝有著怎樣的關系?

  張宏杰:我一直認為,觀察和評價一個人,要把他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去設身處地地體會他當時的處境、壓力和挑戰(zhàn),這樣才能理解他為什么要做這樣而不是那樣的選擇。我很反感單純地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從時代需要的角度對一個歷史人物進行簡單化、概念化的評價。

  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我們可以切身感受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zhí)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與“人欲”,更真切地領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因此,對那些政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判定,我們大可不必太當真。從民族主義來說,曾國藩對清王朝的忠建立在清王朝已經(jīng)有二百年較為成功的統(tǒng)治的基礎上。我們許多讀者不太了解的事,曾國藩對康熙皇帝十分崇拜。歷史上說,王闿運勸他做皇帝,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王是一個有名的“縱橫家”,后來又跑去勸袁世凱做皇帝。至于說曾國藩四次拒絕做皇帝,我覺得可能只有王闿運勸他這一次是真實發(fā)生的。曾國藩拒絕的原因其實也不復雜。曾國藩是要做“圣人”的,他對傳統(tǒng)道德綱紀的信仰也是真誠的。他對大清王朝,真的做到了盡忠效命。曾國藩當然有他的復雜之處,但是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大的疑問的。他之所以能把湖南乃至天下的讀書人號召到自己的旗幟之下,打的就是“忠義”的旗號。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那么必然會身敗名裂,身邊那些理學出身的名將大半會離他而去。

  中國網(wǎng):曾國藩第一個主張對洋人“以誠相待”,在當時那個政治環(huán)境中可算的上“震聾發(fā)聵”的聲音了,能否給讀者說一說,從文化、歷史意義上怎么去理解曾國藩的“以誠相待”?

  張宏杰:我認為,對于中國這個文化體來說,曾國藩的更大意義是他展現(xiàn)的“中國式力量”。曾國藩全面展示了傳統(tǒng)文化的正面價值,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一面。那就是,經(jīng)世致用,實事求是,把書本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在滿清重臣中,他是第一個主張對洋人“以誠相待”的人。這一高度,今天許多中國人仍然沒有達到。他差不多是中國重要人物中第一個擺脫了“天朝上國”高高在上心態(tài),高已卑人心態(tài),能以平常心對待外國人的人。

  當然,另一方面,他也證明了傳統(tǒng)文化無法突破的極限,這一證明意義也十分重大??偠灾?,他讓我們對祖先五千年積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以前的作品,主要致力于對文化傳統(tǒng)中負面因素的批判。這本書,卻是致力于了解和認識傳統(tǒng)文化中溫暖的一面。柴靜的話說得很好:“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任何建設都需要尋找堅實的地基,我們無法和傳統(tǒng)一刀兩斷,我們必須尋找接口。

  中國網(wǎng):論語里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曾國藩作為那個時代富有權柄的知識分子,不可能不知道這句話,但是,用現(xiàn)代的話說,他很“迷信”,為什么呢?是他的個人偏好?還是是做清朝“公務員”的大環(huán)境所致?為何到了老年他將很多的事情推入了不可知論?并且信奉了“天命”?這些人生重要信條的演變在曾的一生中意義如何?

  張宏杰:在所謂“迷信”問題上,我們必須對曾國藩存有恕心。我們從小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相信人死后沒有靈魂,相信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然而曾國藩所受的教育與我們完全不同。他成長于一個充滿迷信的環(huán)境,從小聽慣了鬼神附體,風水發(fā)家的故事。成長于充滿迷信的環(huán)境,近代以前的中國人完全不“迷信”的,實在鳳毛麟角。舉一個信手拈來的例子:道光二十九年,徐廣縉在廣東取得了所謂“反入城斗爭”的表面勝利,曾國藩在家信中談到此事時說:

  英夷在廣東,今年復請入城;徐總督辦理有方,外夷折服竟不入城,從此永無夷禍,圣心嘉悅之至!術者每言皇上連年命運行劫財?shù)兀ザ冀幻?,皇上亦每為臣工言之。今年氣象,果為昌泰,誠國家之福也!

  道光皇帝經(jīng)常對大臣們說,占卜者推算皇帝運氣到道光二十八年冬天才能好轉(zhuǎn),果然二十九年初就取得了反入城的勝利。朝廷上下因此歡欣鼓舞,對“英夷”強硬派又一時得勢,這也是“迷信”對傳統(tǒng)政治的微妙影響之一例。

  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所謂富不過三代,三十年河東,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終生都在造物的簸弄中顛沛掙扎。對風云之變幻,禍福之旦夕,命運之無常,自身之渺小,體認極深,中國人因此成為世界上命運感最強的民族之一。

  中國文化因此也癡迷于追問命運。甲骨文中絕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預測吉兇,六經(jīng)之首的《易經(jīng)》,創(chuàng)作初衷本也是為追問天命。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理性與非理性,命運與鬼神,神秘的“天”與世俗的“人”,也往往糾纏難分。墨子重功利,不信命運,卻信鬼神。老子認為宇宙之玄,是眾妙之門。莊子主張要順從命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鬃雍兔献佣济鞔_主張人要順從命運。

  信天命,實際上是曾國藩晚年悲觀心理的一種體現(xiàn)。

  雖然出將入相、封侯開府,但曾國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這既有個人家庭因素,也有對國家前途的悲觀。

  他早年立下內(nèi)圣外王之宏愿,并為此辛苦奮斗了一生。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發(fā)現(xiàn)用盡一生精力換來的“同治中興”不過是一片虛假繁榮。他遵循圣人之道一絲不茍地苦學苦修,卻并沒有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他眼看著神州不斷陸沉,自己卻無能為力。他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tǒng)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一生的奮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絲毫影響水之東流。

  他對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聵混亂、對時世滄桑人心難復深為失望,對自己一生燈蛾撲火式的努力深為失望?!袄夏瓿6嗷趹帧?,“近年焦慮過多,無一日游于坦蕩之天”。在“補救無術,日暮道窮”之際,不免愈加以天命說來排解自己的郁懷。

  中國網(wǎng):曾算是個“憤青”,也罵人。甚至跟皇帝“對罵”,“反抗體制而自己又是體制本身”——這樣的境遇或許是當代很多人所遇到的困惑,從曾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

  張宏杰:曾國藩最大的特點是內(nèi)清外濁,內(nèi)方外圓。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入“非典型類清官”。一方面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在現(xiàn)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他終生生活儉樸,“夜飯不葷”。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襪仍由夫人及兒媳女兒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兩萬兩存銀,在晚清時代確實算得上相當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國藩的佚事中缺少“囊橐蕭然”、“貧不能殮”這樣容易涌動人悲情的極端化情節(jié)。在中國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須“清可見底”,一塵不染,清到成為海瑞式的“自虐狂”或者“受虐狂”。曾國藩遠沒有清到這個程度。曾國藩終生對官場的明規(guī)則和潛規(guī)則都十分尊重,慶吊往來,禮數(shù)周到。晚年成為總督后,和當時的大部分官員一樣,他請客送禮,很多時候用的也是公款。

  海瑞等“典型清官”的長處是表里如一。致命缺點是毫無彈性,在官場上注定處處行不通,只能成為官場上的一種擺設。而曾國藩最終卻成就內(nèi)圣外王之大業(yè),這他性格中“和光同塵”、穩(wěn)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關。善于與不合理的現(xiàn)狀妥協(xié),推動曾國藩一生繞過多重障礙,直達自己的最終目標。

  中國網(wǎng):我其實很反對用“厚黑”去解釋很多的事,例如事業(yè)成功、人際亨通、經(jīng)營感情等等現(xiàn)實的問題。在這本書中,您用“小細節(jié)”去拼湊一個鮮活的曾國藩,曾的”心靈成熟“史對現(xiàn)代人信奉的”成功學“有哪些修正與啟示?

  張宏杰:曾國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zhì)可以純凈十倍。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偏執(zhí)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人類最基本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使自己變得完美。從曾國藩身上,我們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經(jīng)途徑。

  首先是立堅定不拔之志。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fā)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因為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曾國藩人生第一個成功之處,就在于立了最高遠的志向。馬斯洛將自我實現(xiàn)列為人的最后一重追求。越過從食色性也到出人頭地這些層次,才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而曾國藩直截把目標鎖定在了自我實現(xiàn),也就是做“完人”。他認為,這一目標實現(xiàn)了,其他目標就自然而然地能達到。他在給諸弟的信中說,不必占小便宜:“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名聲既出,信義既著,隨便答言,無事不成,不必愛此小便宜也?!币簿褪钦f,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偉人,人生日用、建功立業(yè)自然也就不在話下。有了志向,接下來需要的就是實行力。

  古往今來,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實行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曾國藩的真正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腳踏實地地實踐了自己的志向。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都處于昏睡或者賴床狀態(tài)。有的人,一生被物欲所禁錮,如同被困在圈中的豬,終生沒能清醒。有的人,意識到了醒來的必要,但終生處于一種“勤奮地懶惰著”的狀態(tài),一生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關鍵處突破不了。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對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橫起,掃絕一切羅網(wǎng)?!爸迸c“行”孰重孰輕,歷來爭論不斷。事實上,問題的根本在于這個“行”是否真的到位,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動力是否真的能擔當起他的認識。只有從細節(jié)抓起,在細節(jié)中貫徹自己的認識,才叫“實行”。 “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我們耳朵都聽出繭子的話,其實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事實上,只有從細節(jié)抓起,才叫真正的“實行”。大部分人的一生正是因為從太多細節(jié)上輕松愉快地滑過去,到了大節(jié)之處,也就沒有了斬釘截鐵的力量。

  而曾國藩正是通過這種自修方式,逐一檢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點毛病,在幾乎所有細節(jié)中貫徹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此他的進德修業(yè),才迅速而有力。

  普通人過了中年,性格已經(jīng)固定,記憶力、學習能力下降,進取之心就逐漸懈弛,認為老狗學不會新把戲。而曾國藩卻終身處于學習、進步之中。他給弟弟寫信說:

  弟之文筆,亦不宜過自菲薄,近于自棄。余自壬子(四十三歲)出京,至今十二年,自問于公牘、書函、軍事、吏事、應酬、書法,無事不長進。弟今年四十,較我壬子之時,尚少三歲,而謂此后便無長進,欺人乎?自棄乎?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