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宋本《金石錄》解惑學界版本之謎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0-12-24



  正當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又值全國古籍調(diào)查保護工作展開之際,上海圖書館推出了一臺“重頭戲”:“瑯函鴻寶——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展”。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巨冊《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這是上圖建館60年來首次以宋刊古籍為專題的展覽,我用近乎“朝圣”的心情趕去參觀,只感到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丶液?,又慢慢翻閱那本圖錄,真是美不勝收。


  這些珍本,就是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世上最古老的印刷書籍。據(jù)說,我國唐時已有雕版印書,但唐和五代刻本僅有殘頁存世,且多已流失國外;宋刻本質(zhì)量精美,傳世也極為稀少,早在明清時書賈即已按頁計價。如今的海內(nèi)外任何大圖書館,如有宋版,均列為特藏中的特藏、善本中之善本。

  這些珍貴的古籍都是我們先人精魂的化身,每一本都飽含著動人的故事。對此我知道的不多,但這次上圖宋本展上最引人注目的《金石錄》和《注東坡先生詩》,恰巧我知道它們一點故事,有的還是展覽會和圖錄的說明文章中沒有寫到的。

  這兩部書,都與我極為崇敬的前輩學者張元濟、鄭振鐸有過關(guān)涉。

  上圖珍藏的這部《金石錄》共十卷,曾經(jīng)的收藏者以“金石錄十卷人家”傲稱于世。而今,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還珍藏了一部三十卷初刻足本《金石錄》。先來說說后者的故事。

  你能想到嗎,如此國寶,竟然曾經(jīng)被以兩毛錢一斤稱重量買走?

  那是1951年春,南京藏書家甘氏(津逮樓)的后人將舊宅賣給了某軍事學院,因家里書太多,搬運不便,他們又不像先人那樣懂版本,就由甘汶去請姻親盧冀野來幫忙處理。盧先生是著名學者,也是鄭振鐸的好友,當然是懂版本的,但他正好抱病在床,不能去,便介紹書賈馬興安上門看貨和議價。同去的還有趙世暹和綢布商朱某。其時甘汶適不在家,他們徑自挑書,以每斤二角近于廢紙的價錢買去了一批。待甘汶回來后,似覺不妥,便追到馬家,在《金石錄》上看到宋代年號“嘉祐”二字,由于他沒有什么學識,誤記為明代的“嘉靖”,遂去問盧冀野。盧病重,也未加注意,只說“嘉靖年間的書不算珍貴”。甘汶也就不再深究了。然而,趙世暹回去檢看時,發(fā)現(xiàn)書中夾有簽條,上有批字曰“此書版本絕佳,疑是宋版”。于是,馬、朱二人方知可能是寶貝,便爭奪起來。趙世暹說,如是宋版,應該交給鄭振鐸先生,捐給國家。

  巧的是趙世暹認識鄭振鐸。世暹字敦甫,號琴城趙二,江西南豐人,居南京。他是有名的水利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藏書家,專以收藏水利文獻著稱。新中國一成立,他就通過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向國家捐獻了一批水利文獻。此事現(xiàn)在幾乎無人提及,其實也是一件大事。1950年9月18日,在鄭振鐸寫的一份關(guān)于新中國一年來文物工作的內(nèi)部總結(jié)報告的提綱中,就有《一年來人民捐獻中央的文物、圖書的統(tǒng)計》一節(jié),其中提到“由于人民對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愛戴與信賴,一年來將其私人所藏的文物、圖書捐獻出來的很多。其中,以劉肅曾捐獻的虢季子白盤、朱桂莘捐獻的岐陽王世家文物、熊述匋捐獻的能阝原鐘、張子厚捐獻的漢石羊、張伯駒捐獻的宋人尺牘、趙世暹捐獻的水利文獻、傅忠謨捐獻的宋元明刻本及抄本、常熟瞿氏捐獻的宋元刻本、翁之熹捐獻的明清抄校本書籍等尤為國之重寶。化私為公,得為人民所有,實為從來未有之舉。”從鄭先生“尤為國之重寶”之語,以及并列的重量級人物、物品,我們可知趙先生貢獻之大。

  而趙世暹又認識張元濟。因為趙的父親正是張菊老早年任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校長時所聘任的教習。趙世暹便攜書專程來滬,請著名版本學家張元濟鑒定。菊老一見,大喜若狂,欣然題記曰:“孰知三十藏本尚存天壤,忽于千百年沉霾之下,燦然呈現(xiàn),夫豈非希世之珍乎!”菊老還特地邀請冒鶴亭等老友趕來共賞奇寶。而當時,鄭振鐸又正好到上海視察工作(鄭先生是全國政協(xié)文教組長),趙就將寶書面呈給鄭。鄭振鐸其喜可知,而且他連郵寄也不放心,帶在身邊,直到視察工作結(jié)束,親自帶回北京。

  此事如此傳奇,當年轟動一時,據(jù)說著名老記者兼老學者張友鸞、張慧劍,年輕記者黃裳等人,都專程從上海趕到南京采訪呢。而故宮博物院院長、著名老學者馬衡在當年6月16日日記中也欣喜異常地記道:“西諦甫歸自上海,……此次自滬秘籍有北宋龍舒郡齋本《金石錄》三十卷,自來未見著錄,有唐伯虎印……” 鄭先生后來在《人民日報》發(fā)表的專欄文章《漫步書林》中,也特意提到“南京趙世暹先生曾從論擔稱斤的舊書里,獲得了宋刻本的《金石錄》三十卷的全書”。鄭先生代表國家表揚了趙世暹等人。后來,甘家還索性把所剩書籍、刻版、框架等裝了整整三卡車,統(tǒng)統(tǒng)捐獻給南京圖書館,受到當?shù)卣谋碚谩?0年代的人,覺悟都是很高的。

  上面說的是國圖的《金石錄》。那么上圖的這本《金石錄》呢,更是鄭先生早就拼命保護過的。

  那是70年前的狼煙烽火的日本侵華年代,以鄭先生為核心,與張菊老,還有張壽鏞、何炳松等愛國人士、大學者,在上海組織了一個名叫“文獻保存同志會”的地下組織,由國民政府的“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撥款,為國家秘密收購大劫難中的珍貴圖書。也就是說,大智大勇的鄭先生們,從政府當局手里爭取到三十多年前沾滿了中國人民血淚的所謂“庚子賠款”的一部分,用來搶救再次慘遭帝國主義毀滅搶掠的中國古籍文獻!鄭振鐸在致張壽鏞的信中說:“我輩愛護民族文獻,視同性命。千辛萬苦,自所不辭?!薄盀閲冶4嫖幕?,如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只有向前,決無逃避。” 1941年12月2日,他在致重慶的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的信中,還談到他正在與潘氏滂喜齋等處談判購書,并說“合此數(shù)家,并我輩所已得,宋本當在四百左右”,甚至“過五百,或不難實現(xiàn)也。于此時此地,若竟得有此結(jié)果,豈非百世之偉業(yè)乎”!這兩個數(shù)字,今天聽來都感到不可思議!但非??上?,僅僅過了六天,日軍就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上海立刻完全淪陷,鄭先生他們的“文獻保存同志會”就只得馬上停止活動。(但即使未達到上述兩個數(shù)字,鄭先生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戰(zhàn)火中搶救了三百多部宋本,還有其他大量珍本,仍然是“百世之偉業(yè)”。)

  令人更加感動的是,即使淪陷在日寇鐵蹄之下,鄭先生仍然千方百計拼死搶救民族文獻,其中就有今存上圖的這部滂喜齋《金石錄》。1943年8月7日,他化名“犀”(從“西諦”而來)致“蔚哥”(按,指蔣復璁)的隱語信中,就提到:“對此‘滂喜’物,我輩應如何珍視之乎?!與圣翁(按,指當時在上海的老學者、解放后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徐森玉)商談久之,束手無策,相對長嘆。今日之大藏家,南瞿外,便應數(shù)到‘滂喜’、‘寶禮’二潘矣?!柘病缟⑹В\不可補救之一大劫也?!柘病镏兄罹罚小慰獭督鹗洝?即所謂‘金石錄十卷人家’之物,聞尚在滂喜)……此等物,皆國寶也……我輩日夜思維,無計可施,不得不懇兄向紫陽(按,指中英庚款董事會會長朱家驊)、潁川(按,指教育部部長陳立夫)二股東處極力設(shè)法,籌得此款,以便購入。明知處此情形之下,籌款必萬分困難,十萬之數(shù),尤為巨大,然為保全國寶計,不能不有此迫切之呼吁。且緩不濟急,不能不先就此間設(shè)法挪借,以期收購……已與此間開明書店略有接洽……”鄭振鐸并說明,如果得不到撥款,所有的損失都將由他承擔?!盀榱舜朔N‘國寶’的保存,弟等自愿負一切償還之責,雖家無長物,但尚有破書十數(shù)架可以作抵也?!?br/>
  現(xiàn)在知道,這封鄭振鐸冒險寄出的信,雖然越過戰(zhàn)火彌漫的萬水千山,最后重慶有關(guān)當局是收到的;但是,匯款之舉在當時如此險惡的狀況下,還是不能實現(xiàn)。(這也怪不得重慶當局。)看來,當時蟄伏在敵占區(qū)沒有任何經(jīng)濟收入的鄭先生,書沒有買下,還白白損失了一筆錢。此后的故事細節(jié),還有待繼續(xù)發(fā)掘。可喜的是,這部國寶最終沒有流失毀壞。據(jù)上圖的朋友告訴我,滂喜齋《金石錄》是在解放后由他們從潘家后人處購來的。我猜想,潘家人也一定受鄭先生愛國精神之感動,好好保存此書,一直到售歸國有。

  這兩部宋本《金石錄》由上圖的專家認真對勘后,解決了迷惑學界三百年的版本之謎。鄭振鐸、張元濟,還有張壽鏞、何炳松、蔣復璁等先生,如果泉下有知,得悉上海舉辦這樣的書展,推出這樣的圖錄,一定會欣慰吧!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相關(guān)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guān)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shù)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