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華夏文化”代替“國學”是睿智選項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0-03-10
已經104歲的周有光先生是我國語言規(guī)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漢語拼音方案》主要創(chuàng)制人之一,被稱作“漢語拼音之父”。針對“國學熱”,近日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應用“華夏文化”代替“國學”。(3月8日《東方早報》)


  筆者深以為然。周先生的表達高在文化人的視野上,既從“國學”的狹隘復古泥古中走了出來,又給今世之人提供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機遇。故而,“華夏文化”無論從外延還是內涵上都擺脫了“國學”的道學氣、遺老氣、唬人氣和自以為是。

  正如周老所言:“民國那時候就有好多人說不要用‘國學’這兩個字?!贝_實,“國學”誕生于上世紀初西學東漸之時,是當時的“國粹派”害怕西方思潮東進而提出的名號。首倡者是誰已不可考,但無論是章太炎還是鄧實,均以“相對于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tǒng)學術”來概括。顯然,“國學”一出生就充滿了時代烙印,是一些文化人集成式的文化壟斷包裝,目的是為了抵御西方文化對中國的侵蝕。因而,國學存在著思想保守和概念不清的先天不足?!靶挛幕\動”的啟蒙不費吹灰之力就從形神上擊碎了“國學”,那時的“國學“和“德賽”二先生的啟蒙是背道而馳的,是科學民主理念的反義詞。周老作為其時的經歷者,對于“國學 ”的源流評析更有體會也更有發(fā)言權。

  雖然時下“國學”炙手可熱,但有多少人明白“國學”概念,恐怕是“皇帝新裝”式文化童話?,F在大學里的“國學院”往往是由中文、歷史和哲學拼湊而成的學術大雜燴,中小學里則把誦念“之乎者也”當成了國學,社會上將復興漢服、風水占卜也視作“國學”?!皣鴮W”成了一個筐,無論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

  如果說當年的“國學”提出者和倡導者還是有一些衛(wèi)道的理想主義色彩,當今的“國學”熱則有著庸俗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

  “國學”熱在學術上制造的是一大批名不副實的“國學大師”。若按國學倡導者們的理解,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等等,那中國的“國學大師”多了去了,星相的都能稱其為大師,豈不是諷刺。季羨林先生自辭“國學大師”名號就是對“國學大師”泛濫的諷刺。還有就是前兩年康有為在所謂“十大國學大師”評選中落選更凸顯“國學”范疇外延和內涵界定上的不確定性?!皣鴮W”連基本的學術規(guī)范都無法確定,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也有一些文化學者,利用“國學”熱潮出版一些通俗暢銷的文化小冊子,在電視上講解一些通俗的中國文化歷史。但這些不過是給流行的大眾文化增添了一些佐料,提供了一些文化談資而已。還有一些“偽國學大師”要么憑借胡子和夸夸其談來愚弄公眾,要么混搭經營以傳銷洗腦的方式在社會上招搖撞騙。時至今日,“國學”已經成為一種諷刺。

  更重要的是,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國家將本國的一切學術歸結為“*國學”,因為學術是開放而沒有國界的。如果按照“國學”倡導者們的邏輯,現代科學的很多門類都發(fā)端于西方,而西方學術的源頭在古希臘,怎不見西方人畫地為牢去搞“**學”呢?就是在中國,明清兩代皇朝可以編纂《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也不敢冒用“國學”之名。所以,誕生百年的“國學”只是徒有虛名,是當時中國思想界一部分文化人的主觀想像。在多元時代的中國,“國學” 作為一種聲音,一種維護傳統(tǒng)的反思未嘗不可,但是如果自戴“國學”枷鎖,以“國學”來對抗開放、多元,國人則陷入了文化保守的尷尬中,那中國就需要新一輪的思想啟蒙,即不僅要摒棄掉“國學”之名,還要擺脫數千年來傳統(tǒng)僵化思維的掣肘。

  “國學”源起先天不足,作為學術范疇又難以界定,又為世俗功利所污染,當然要對其進行重新的審視。用更為寬泛的文化去界定,似乎更為科學,為了區(qū)隔其他文化,周先生所謂“華夏文化”無疑是個睿智的選項。全球化時代,各種文明在碰撞在交融,不同的文化更不能畫地為牢,而要學會跨界、淵博和交流。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保鮮文化生命力的必然。

  張敬偉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