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始終給人們一種異國風味,并且華麗奪目。經(jīng)歷600多年的描摹、燒制,傳統(tǒng)的工藝師們慢慢將景泰藍從器物的代稱升華為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這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將中國工藝史上最牛氣的兩件東西——瓷器和銅器完美結合。而隨著一系列名家藏品開始在拍賣市場上出現(xiàn),使得投資者開始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景泰藍“真身”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轉輪上,轉輪由馬達帶動的皮帶轉動,算是借一點兒機械力……洼下去的地方磨不著。那非純用手工打磨不可。”葉圣陶在《景泰藍的制作》一文中記述了紛繁復雜的景泰藍藝術品制作的過程。
喜歡景泰藍的人大部分是鐘情于其華麗的紋飾和優(yōu)美的造型,為景泰藍制作工藝的復雜所折服。其實,景泰藍又稱銅掐絲琺瑯。數(shù)百年前,掐絲琺瑯技術從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經(jīng)工匠改造,發(fā)展為厚胎掐絲琺瑯和薄胎掐絲琺瑯兩種,在明代景泰時期(公元1450~1456年)得別名“景泰藍”。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明景泰年間,宮廷設有制作景泰藍的作坊御用監(jiān),出品在質(zhì)料上取得空前發(fā)展,煉出許多新的釉料色。
景泰皇帝在位雖時間不足7年,卻已改制了不少前代遺存的琺瑯重器,工匠經(jīng)實驗燒出一種極透亮的藍色釉彩,那是一種完全來自天然礦物質(zhì)的松石綠,現(xiàn)已很少見,但銅胎掐絲琺瑯的另一名稱景泰藍從此廣為流傳。并可與永樂之漆、宣德之爐、成化之瓷相媲美。
在清代的著錄中大受好評,在收藏市場上,它們也是佼佼者。不過,到清末厚胎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逐漸失傳,迄今百年,我們在工藝品市場常見的現(xiàn)代景泰藍制品,大都屬于薄胎掐絲琺瑯。
琺瑯器宮廷的代表
有專家表示,琺瑯器以明代宣德、景泰兩朝的為代表,最具投資收藏價值,清代的琺瑯器制作規(guī)模較大,在雍正、乾隆時期有很多是仿造“景泰年制”款的,但是制作精良、風格清秀,也極具收藏價值。
但無論哪種說法,景泰藍最初是宮廷御用品的身份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有資料顯示,這些掐絲琺瑯器的生產(chǎn)和流傳數(shù)量有限,而且多為皇室御用或仕宦商賈之珍藏。當時的工藝極其繁復,須經(jīng)過錘胎、掐絲、填料(琺瑯釉)、燒結、磨光、鎏金等多項工藝,每項工藝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則就會報廢,前功盡棄。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絲琺瑯器,如人物、走獸的瓶件等,制作難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而且當時的用料昂貴,其胎以銅胎為主,亦有用金、銀為胎的,琺瑯釉多系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加工提煉而成,還須鎏金工藝,耗金量亦大。用料和制作工藝構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
因此,琺瑯器一直到清初都是被宮廷壟斷,全世界幾千件而已,國內(nèi)民間幾乎沒有,一件掐絲琺瑯的成本相當于幾十件官窯,身價不菲也在情理之中。在去年保利秋季拍賣中,琺瑯器也表現(xiàn)不俗,一件“清乾隆 銅胎畫琺瑯蘆雁小瓶” 最終以224萬元人民幣成交。而在今年保利第9期精品拍賣會 中,一件“清晚期 掐絲琺瑯獸面紋梅瓶 ”也以1.344萬元拍出??梢娨恢痹趪馐袌鲚^為受到矚目的景泰藍藏品,也引起了國內(nèi)藏家的關注。
銅胎畫琺瑯是清代新興的工藝美術品,始于康熙朝,迄于嘉慶朝。在宮廷造辦處琺瑯作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在皇帝的統(tǒng)一指揮下,制作出大批精美的皇家藝術品。該瓶比例適中,精巧秀美,小圖大樣;繪畫一絲不茍,用筆到位,體現(xiàn)了宮廷畫家高超的技藝。臺北故宮出版的《明清琺瑯器展覽圖錄》第112號與該瓶完全一致,說明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故制作了相同題材、相同尺寸的小瓶,從瓶的大小分析,該瓶應是乾隆時期制作的“百什件”中的一件。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