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名作賞析

粗獷渾厚“陶犬俑”:漢文化的經(jīng)典代表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9-12-07



前不久,西安曲江國展中心云集了來自北京、天津、廣東、陜西、青海等地多家育犬、馴犬基地的上百只世界名犬,引來如潮觀者。說起來,藏犬養(yǎng)犬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從目前的考古資料可知,在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鄭裴李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均出土過家犬的遺骨,因此我國豢養(yǎng)家犬的年代至少距今8000-7000年。在這里筆者介紹幾位藏家收藏的各式漢代陶犬俑,或許會讓讀者開開眼界。


  古籍《禮記·少儀》記載,古人所養(yǎng)之犬,依其用途分為:幫助主人狩獵的“獵犬”;看護房宅田舍的“守犬”;飼養(yǎng)以供食用的“食犬”等??脊殴ぷ髡咴诎l(fā)掘河北平山三汲戰(zhàn)國中山王陵墓時,曾發(fā)現(xiàn)兩具完整的狗的骸骨。狗的脖頸上,還套有用金銀制作的華麗項圈,其顯然是中山王生前喜愛的獵犬,中山王去世安葬時,家人將這兩只愛犬殺死陪葬。秦漢時,朝廷都在京城附近建有專門供皇室貴族狩獵的上林苑,古籍《詩·秦風·駟驖 》就有一首詩,描述了秦襄公狩獵時,先將獵犬載于套著四匹赤黑色馬的車上,以保存犬的體力,當發(fā)現(xiàn)獵物時,再將犬伺機放出。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到了漢代,畜狗之風更盛,漢墓中的隨葬俑群中,犬俑屢見不鮮,而且有了供主人玩耍的寵物犬?,F(xiàn)在從任虎成、咸建軍、張國柱等幾位民間收藏家收藏的漢代犬俑中,遴選出12只曬曬。

  威猛機警的各式漢代獵犬

  灰陶獵犬 通高12.2厘米,犬俑軀體雄健,腰細體長,四肢靜立,頭向前伸,聳耳閉口,尾巴上翹,雙目前視,顯得威猛機警,應是漢代一只品種不錯的獵犬。

  釉陶獵犬 通高38厘米,通體施黃褐釉。犬體肥壯,長身,大頭,粗頸,四肢直立,頭部上仰,兩耳前豎,雙目圓睜,正在狂吠的大嘴露出如刃利齒,粗壯的尾巴上翻,脖戴項圈,形態(tài)逼真,為漢代一只兇悍獵犬。

  釉陶獵犬 通高27厘米,通體施綠釉,釉面泛鉛。犬體雄健,四肢直立,雙耳直豎,尾巴向上卷曲,頸部戴有裝飾華麗的項圈,雙目前視,嘴微張,似像發(fā)現(xiàn)遠處有什么動靜正要吠叫,以引起主人重視。從形態(tài)和裝飾看,為漢代一只名貴獵犬。

  高浮雕獵犬 一件漢代灰陶井四周分別浮雕有龍、虎、熊、犬圖案,其中犬的浮雕通高13厘米,從其頭大面方、嘴短口闊、耳小下垂、四肢矯健、尾巴粗壯、毛發(fā)厚重等特征判斷,與藏獒十分相似。追溯藏獒的由來,第一次文獻記載出自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公元1275年,他在游記里描述道:“西藏人有如此大的犬只,如此兇猛,其形如藏驢,吠聲如獅?!睋?jù)說,馬士提夫犬、大丹犬、紐伯利頓犬、圣伯大犬、紐芬蘭犬等盛名于世的五大猛犬及德國的牧羊犬都含有藏獒犬血統(tǒng)。也就是說,藏獒是世界猛犬的祖先。若考古專家能研究證實此漢代陶井上的犬浮雕是藏獒,那這件漢陶井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真不可估量了。

  忠于職守的漢代守門犬

  灰陶守門犬 通高9.6厘米,雙耳直豎,雙目前視,頭前伸,四肢呈奔跑狀,尾巴上翻,似發(fā)覺陌生人進入大聲狂吠,以吸引主人的注意,是一只盡責的守門犬。

  灰陶守門犬 通高11.5厘米,體態(tài)健壯,四肢直立,長頸,昂頭,雙耳直豎,雙目警惕的直視前方,嘴微閉,從形態(tài)和面容看,是一只比較溫和的守門犬。

  灰陶守門犬 通高14.5厘米。雄健機靈,長頸,粗尾,前腿直立,后腿彎曲,蹲坐于地,雙耳聳立,雙眼凝視前方,從形態(tài)看,是一只非常機敏、招人喜愛的守門犬。

  釉陶守門犬 通高20厘米,通體施黃褐釉。犬體瘦長,長頸,短尾,雙豎耳,長臉,雙目圓睜,嘴微張,蹲臥于地,神態(tài)機警,昂首目視前方,是漢代一只忠于職守的守門犬。

  溫順可愛的漢代寵物犬

  紅陶寵物犬 通高4厘米,體形嬌小,短頸,短嘴,短腿,大尾上翻,大耳下垂,頭微上仰,似正在向主人獻媚。從體態(tài)上看,是一只逗人喜愛的寵物犬。

  紅陶寵物犬 通高8厘米,體態(tài)矯健,脖子戴有項圈,雙耳下垂,前腿直立收于胸前,后腿彎曲成蹲坐式,嘴微上翹,雙眼溫和地盯著主人,以這種人見人愛的憨態(tài)乞求主人的美食。

  紅陶寵物犬 通高3.5厘米,體態(tài)輕盈矯健,四肢前傾,成匍匐狀,頭向前伸,雙耳直立,嘴微張,雙目前視,似正在與主人或同類嬉戲。

  灰陶寵物犬 通高4.5厘米,體態(tài)瘦長,長頸,長臉,短腿,脖子戴有項圈,似正溫順地跟在主人身后閑庭信步。

  當年的作者以敏銳獨到的眼光,搜尋到各種形態(tài)的各類犬,將千年之前漢代犬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既有粗獷渾厚之美,又有塑工精細之妙,觀后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真可謂是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潤株 文/圖)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