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國學大師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藝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09-11-14
中山大學南校區(qū)康樂園東南區(qū)1號,“紅磚樓房,林木蔥郁”,閑置多年后最近被裝修一新。這棟麻金墨夫人1911年捐建的二層小樓已有近百年歷史,先后有多人在此居住,但在中山大學人的心目中,它真正的主人似乎只有一位。

  2009年10月25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辭世4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山大學小禮堂舉行,能容納200余人的小禮堂擁擠到難有落腳之地。聽者中既有學生,也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他們中幾乎所有人與陳寅恪并不相識,但都深知這個名字承載的文化重量。

  1969年10月7日,79歲的陳寅恪抱病去世,這位歷史大師在康樂園內(nèi)度過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瓣愐∠壬?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說是一次憂患之旅。在經(jīng)歷過世變、家變和個人的病變之后,他晚年以衰殘野老自居,帶著‘文盲叟’的傷痕和淚痕,自哀而不自棄,繼續(xù)從事輝煌的筆耕,堪稱偉大的靈魂?!敝猩酱髮W歷史系教授、陳寅恪的學生蔡鴻生如是說。

  文/記者 徐靜

  求學

  留學16年一個學位都沒拿

  陳寅恪家學淵源深厚。祖父陳寶箴,堪稱“經(jīng)世致用”之材,擔任湖南巡撫時,他推行新政,銳意改革,湖南局面日新,被認為是“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圓明園起火時,陳寶箴正在酒樓飲酒,遙遙望見火光,怒火滿腔,捶桌號啕,“旁座者都為之動容”。寅恪父親陳三立積極佐助父親推行新政,被時人譽為“維新四公子”之一,變法失敗后與父親同被革職,發(fā)誓不再入仕,專心寫作,成為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

  陳寅恪1890年生于長沙,時為光緒年間,正值亂世?!笆畮讱q及后來自日本回國期間,終日埋頭于浩如煙海的古籍以及佛書等等,無不瀏覽”。舊學基礎既立,后來雖留學歐美,研讀西學,卻未被真正洋化。

  學生許世瑛在《敬悼陳寅恪老師》寫道:“北方的冬天酷寒,寅恪師不喜歡穿大衣,他總是在棉袍外再穿上一件皮袍子,有時還在皮袍子外加上一件皮馬褂,講課時講得興奮而感到有些燥熱,先脫去皮馬褂,有時候更脫去皮袍子,等到下課又一件一件穿了上去。”長衫、長袍、馬褂,成為陳寅恪畢生形象的寫照。

  些許便宜面包 圖書館里度日

  1902年,13歲的陳寅恪開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學之旅,他先是以自費生身份到日本,留學4年后,因腳氣發(fā)作,陳寅恪回國,日本留學生活畫上句號。1918年7月,歸國4年的陳寅恪再續(xù)留學之旅,赴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梵文與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學與佛學。1921年一戰(zhàn)結束后,再赴德國,進入柏林大學研究梵文。

  第二次留學德國期間,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費資助,但因時局動蕩,資助難有保障,生活著實困苦。陳寅恪三女兒陳美延回憶:“經(jīng)濟來源斷絕,父親仍堅持學習。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餐。”

  當時留學國外,很多人專為學術而學術,對碩士、博士學位并不在意。傅斯年歐洲7年求學,回國時只留下幾本筆記。陳寅恪國外留學多年也是未拿半個學位,為讀書而讀書不用學位裝點門面欺世盜名,直至現(xiàn)在仍是美談。

  教授

  “教授的教授”在戰(zhàn)爭中顛沛流離

  1925年秋,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先后受聘。1926年8月,自德回國的陳寅恪告別長達16年的海外游學生涯,抵達清華園,清華國學研究院迎來“四大導師”的最后一位。時年陳寅恪僅37歲。但僅一年后,王國維投昆明湖自盡。陳寅恪教授作為他的同事與好友撰寫了碑銘,是為學術史上不朽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碑文抒發(fā)思想自由之真諦,“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為學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不過,隨著王國維跳湖自盡,梁啟超隨后病逝,趙元任準備出國講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唯剩陳寅恪苦苦支撐。1929年7月,盛極一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宣布解散,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憶。

  國學研究院解散后,陳寅恪轉而為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兩系合聘教授。他講課時不僅本校學生和外校學生來旁聽,就是清華本校教授朱自清、吳宓與劉文典等也常來旁聽,“教授的教授”自此流傳。

  這幾年,陳寅恪享受到生命中難得的幾年舒心生活,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平的淪陷,讓事業(yè)家庭兩順的陳寅恪開始顛沛流離的轉徙生活。陳寅恪和妻子共育三女:長女流求、次女小彭、三女美延。全家從北京出發(fā),幾經(jīng)輾轉,來到昆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臨時合作組成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授課。

  1939年春,牛津大學擬聘請陳寅恪為漢學教授,并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陳寅恪不習慣昆明高原氣候,時常鬧病,便于暑假離開昆明經(jīng)河內(nèi)到香港,準備全家赴英倫,但因旅費難以籌集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遺憾未能成行。

  此后,陳寅恪在廣西大學授課期間,曾冒被轟炸的危險經(jīng)湖南衡陽到粵北石坪,在遷至該地的中山大學講學數(shù)日。他應該不會想到,這只是自己與這所大學緣分的剛剛開始。

  講課

  “書上有的不講”

  戰(zhàn)后,陳寅恪復到清華大學教書,直到1948年底離開。其間,他也曾去英國醫(yī)治眼疾,卻是無功而返。此后,眼疾伴他終生,生命后期幾乎雙眼失明。天意弄人,正在學術高峰期的陳寅恪只能帶著目難明視的痛苦鉆研學術、傳道育人。

  1949年1月16日,陳寅恪抵達廣州,住進嶺南大學西南區(qū)52號,開始在嶺南長達20年的生活,彼時,解放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廣州尚未解放。國民黨赴臺灣前曾有“搶運學人”計劃,對身在廣州的陳寅恪自是念念不忘。

  一名學生上課,也認真?zhèn)渲v義

  國民黨戰(zhàn)時內(nèi)閣教育部長杭立武許諾,只要陳離開廣州到香港就給十萬港幣和新洋房,最后到了幾近哀求的地步。但他態(tài)度堅決地要留在嶺南大學,并對人說“何必棄父母之邦”。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胡守為回憶,1950年,嶺南大學歷史系僅有三位學生,選讀陳寅恪課的學生僅有他一人。盡管如此,每逢上課以前,陳老師必叫助手讀一遍講義給他聽,上課時還要穿著整齊。

  流傳的說法是陳寅恪有三不講: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不講。這樣,備課和講課就像學術研究一樣甚是辛苦,有時提前十到七天備課。

  更有甚者說陳寅恪可以背誦《十三經(jīng)》,胡守為認為這也不準確,“說他熟悉是可以,但不能說全能背誦”。倒是曾有學生回憶:“陳老師記憶極好,我在成都任他的助手時,指示我代查資料,往往連版數(shù)、頁數(shù)以至行數(shù)都對?!?br/>
  1952年,陳寅恪一家搬入中大東南區(qū)1號樓。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志偉說,“中大有個傳統(tǒng),這棟樓是給學校最好的教授住的,是學術崇高的象征?!蓖昵铮珖咝T合嫡{(diào)整,嶺南大學被取消,中山大學遷入康樂園。中大迎來了史學大師陳寅恪。

  著書

  靠口述艱難完成巨著

  從上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陳寅恪視力嚴重衰退,只能略辨光影,學校專為他修葺白色水泥路,涂上白漆,方便辨識,還在房屋東側的路口設了一道護欄,以保安全。當年,學校對知識分子的苦心由此可見一斑。

  陳寅恪記憶力驚人,通過自己口述讓助手黃萱記錄,1953年末開始,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六萬多字的《論再生緣》。

  其實,過程卻是殊為不易。蔡鴻生介紹,寫《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的過程基本是這樣:陳寅恪開具書目,黃萱到圖書館找到圖書,拿回來念給陳寅恪聽,陳寅恪是邊讀邊思考。第二天,他會將自己前一天記在腦子里的想法口述給黃萱,黃萱記錄。隨后,黃萱再讀給陳寅恪聽,加以修改,最終定稿。

  也正因此,大腦日夜疲勞,也讓陳寅恪晚年離不開安眠藥。有時想好了問題準備第二天告訴黃萱,但第二天卻忘記,只好重新來過。陳寅恪晚年著述的艱難,大略可以想象。

  黃萱家在中山醫(yī)附近,彼時交通不便,可以說陳寅恪經(jīng)常是焦急等待,原因就是記在腦中的東西需要宣泄出來,否則太過緊張。每次都是口述完畢,陳才能放松下來。

  家中上課 陽臺就是課堂

  因視力原因,陳寅恪就在家中上課,家中陽臺就是課堂。陳寅恪坐在椅子上,用基本不帶方言的普通話帶領學生在歷史中穿梭遨游。1955年進入中大歷史系的劉凱隆這樣寫道:“二樓小客廳連著一條寬寬的內(nèi)走廊,那便當做臨時課室使用,靠窗那邊安排十來張桌椅,課椅當面放一張?zhí)僖?,旁邊安置一塊小黑板。陳先生便在這里為后學展開了波譎云詭的歷史畫卷?!?br/>
  1957年時,選修課一周兩節(jié),但因健康原因,陳寅恪一周分上兩次,每次只上一節(jié)。

  大師離去

  1962年6月,陳寅恪入浴時滑倒在家中的浴盆里,摔斷右腿股骨,住院近7個月,股骨仍不能長合,自此長臥于床榻。當時,中山大學為他配備了三位護士進行護理?!拔母铩遍_始后,護士便被撤除。眼盲臏足的陳寅恪終日躺在床上或在木椅上靜坐。但其巨著《柳如是別傳》還是在1965年完成,煌煌80余萬字。

  有人說,《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的內(nèi)心寄托之作。明末清初,歌伎才女柳如是在動蕩亂世,夫君降清,她力勸其殉節(jié),后遭小人惡意逼索錢財,柳遂投繯自盡,以保氣節(jié)。其實,陳寅恪晚年處境與柳如是何其相似。

  學生發(fā)難 告別講臺

  1957年,全國性“反右”斗爭開始,陳寅恪雖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也未能幸免。大字報對其口誅筆伐,有學生發(fā)難,稱他是“徹頭徹尾的資產(chǎn)階級權威學者”,更有人稱其“誤人子弟”,這深深刺痛陳寅恪的心,他憤而致書中大校長,提出“堅決不再開課,以免‘貽誤青年’”,從此告別講臺生涯。

  1966年,“文革”蔓延到中山大學。信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陳寅恪,難以幸免:工資停發(fā),存款凍結,東南區(qū)1號樓被大字報覆蓋。后先生全家被趕出東南區(qū)1號,慘居一平房之中。

  1969年10月7日, 一生推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走完79年的人生歷程。妻子平靜地料理完他的后事,又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就像她對人說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該去了?!眱扇穗x世相隔僅45天。

  2009年11月,中山大學東南區(qū)1號重修后對外開放。大師已經(jīng)遠去。大師不曾遠去。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wǎng)”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相關資訊:
現(xiàn)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jīng)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